问题 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10月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认识到,“十一五”期间我国取得辉煌成就,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如GDP总量世界第二,但人均GDP居世界100位后;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但内地基尼系数已激增至0.48。为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全会提出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这表明中共执政理念正由“国富”向“民富”转变。这种转变是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差距,提高国家发展质量的战略转变。

材料二: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上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1)有人认为:国富民就富。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你赞同或不赞同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请你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就加强社会建设提出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赞同。①国富即意味着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多,民富即意味着居民个人收入多,二者都来自社会财富。②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个人的收入就会减少,所以国富可能会导致民穷。③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势必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的生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影响消费对生产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动力不足,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会导致国家和人民都贫穷。或赞同。①国富即意味着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多,民富即意味着居民个人收入多,二者都来自社会财富。②在社会财富总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实行正确的分配政策,可以做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多,人民的收入也不断增加。③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多了,国家可以发挥财政的作用,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居民收入,实现国富民富。④国家富裕了,国家可以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方式直接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实现国富民富。

(2)建议:①从实际出发;②按规律办事,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③坚持矛盾的观点;④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⑤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选择题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来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材料二 江 * * 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材料四 胡绳在《中 * * 党七十年》中指出: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1)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卓绝斗争的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材料二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民族民主革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与材料二的评价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材料四对中华民国成立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