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 溪 沙
吴文英(宋)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惜 春
韩偓(唐)①
愿言未偶非高卧,多病无憀②选胜游。
一夜雨声三月尽,万般人事五更头。
年逾弱冠即为老,节过清明却似秋。
应是西园花已落,满溪红片向东流。
注:①韩偓经历了安史之乱,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 ②憀:寄托,依赖。
小题1:有人说《浣溪沙》中的“东风临夜冷于秋”与《惜春》中的“节过清明却似秋”看似无理却又在情理之中,对此,请结合两位作者在诗词中表现的不同情感,谈谈你的理解。(5分)
小题2: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结合“落絮无声春堕泪”一句谈谈作者是如何“寄言”的。(6分)
小题1:“东风”“清明”说明是春季,诗词中说“冷于秋”“却似秋”,此为看似无理之处,但考虑到两位作者的心境,此说又在情理之中。(1分)吴词中主人公梦游旧地、落泪无语,无限的相思涌上心头,“东风临夜冷于秋”不但写出春夜寒冷的自然现象,更是人的凄寂的心理现象,二者交织交融,故而合理。(2分)韩偓在《惜春》中的家国即将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志难骋之愤,不时袭上心头,又面临着大好春光的逝去,虽刚过清明,心情自然如秋之至,内心的抑郁烦闷自不待言,这也是合情合理的。(2分)
小题1: 作者寓情于景(答拟人亦可),絮花在空中飘落,春在无声堕泪,这既是写春的堕泪,也是指人的落泪,此联正是诗人的“寄言”。(点明手法+词意2分)词人正是寓情于景,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落絮”,造成了人化的大自然。而大自然的“堕泪”,也正是表现了人的离别悲感的深度,二人离别,连大自然也深深感动了,把离愁幻化成情天泪海。(具体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