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浣 溪 沙

吴文英(宋)  

门隔花深梦旧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堕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惜 春

韩偓(唐)

愿言未偶非高卧,多病无憀选胜游。

一夜雨声三月尽,万般人事五更头。

年逾弱冠即为老,节过清明却似秋。

应是西园花已落,满溪红片向东流。

注:①韩偓经历了安史之乱,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   ②憀:寄托,依赖。

小题1:有人说《浣溪沙》中的“东风临夜冷于秋”与《惜春》中的“节过清明却似秋”看似无理却又在情理之中,对此,请结合两位作者在诗词中表现的不同情感,谈谈你的理解。(5分)

小题2:刘熙载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结合“落絮无声春堕泪”一句谈谈作者是如何“寄言”的。(6分)

答案

小题1:“东风”“清明”说明是春季,诗词中说“冷于秋”“却似秋”,此为看似无理之处,但考虑到两位作者的心境,此说又在情理之中。(1分)吴词中主人公梦游旧地、落泪无语,无限的相思涌上心头,“东风临夜冷于秋”不但写出春夜寒冷的自然现象,更是人的凄寂的心理现象,二者交织交融,故而合理。(2分)韩偓在《惜春》中的家国即将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志难骋之愤,不时袭上心头,又面临着大好春光的逝去,虽刚过清明,心情自然如秋之至,内心的抑郁烦闷自不待言,这也是合情合理的。(2分)

小题1: 作者寓情于景(答拟人亦可),絮花在空中飘落,春在无声堕泪,这既是写春的堕泪,也是指人的落泪,此联正是诗人的“寄言”。(点明手法+词意2分)词人正是寓情于景,把人的感情移入自然界的“落絮”,造成了人化的大自然。而大自然的“堕泪”,也正是表现了人的离别悲感的深度,二人离别,连大自然也深深感动了,把离愁幻化成情天泪海。(具体分析4分)

综合题

(26分)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等育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材料一  17—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1600167017501801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2513.521.027.5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因素及该变化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材料二 孙中山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针对内忧外患、百病丛生、满目疮痍的现实,他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极富概括力的说法,如此准确,如此简明,这三个词几乎抓住了中国问题的内核,是他外察世界潮流,内顾中国实情,深思熟虑的结晶。

——傅国涌《孙中山,近代政治文明的一束曙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指的是什么?(2分)材料中的“世界潮流”和“中国实情”分别有哪些表现?(6分)

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4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4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