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两题。(8分)

春夜喜雨                                春 雨

杜 甫                                    周邦彦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欲验春来多少雨? 野塘漫水可回舟。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小题1:杜甫,字       ,唐代诗人。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他的诗被人称为         。(2分)

小题2:这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两位诗人喜爱“春雨”的理由。(3分)

杜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周诗: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4分)

答:                                                                 

                                                                                                                                        

                                                                            

答案

小题1:子美  “诗史”(2分)

小题2:杜诗:①春雨来得及时;②春雨默默地滋润万物。

周诗:①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②春雨水量可观。

(评分标准:本题4分,4个要点概括出1个给1分,3个便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杜诗要点:

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

②借助拟人修辞塑造形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以时间为线,眼见与想像相结合);

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由“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

①  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

②  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

③结构布局的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评分标准:本题3分,有观点,1分;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且能言之成理,2分。本题不要求考生将两首诗进行比较,只须就某一首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个性略作阐释即可。)

单项选择题

(一)


西藏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按照国家新划定的贫困线2300元算,西藏有83万多人口纳入新的扶贫范围。
日前,在拉萨召开的西藏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西藏自治区 * * 白玛赤林说,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通过反复论证,决定与国家标准保持一致,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西藏新的扶贫标准,较老标准提高了600元。
为此,西藏确定了两大阶段性扶贫目标。一是到2015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贫困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重点扶贫对象占农牧区总人口的比例降至12%以下。二是到2020年,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和住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区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基本消除连片特困现象。
白玛赤林说,西藏在长期扶贫开发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三位一体”格局,从解决温饱转入加快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人民日报》(2012年1月16日08版)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高,物质基础也比较薄弱,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需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从( )的高度,进一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①统筹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
②统筹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
③统筹城镇社会保障和农村社会保障
④统筹公平和效率
⑤统筹政府与市场效率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