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11分)

春日登楼怀归

寇準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沉思忽自惊。

注:①本诗作于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岁,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③清渭,指渭水。

小题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小题2:全诗首尾分别用了“聊”与“惊”二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

小题1:全诗写了登楼所见之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四野空旷无人,小舟任意停泊;黄昏时分炊烟缕缕,古寺深处黄莺啼啭。流水、渡船、炊烟,流莺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物的怀念。

小题1:全诗首尾的“聊”与“惊”二字用的极妙。首句“聊”字,表明他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是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墨香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初入仕途乍离家乡的青年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抓住“四野、小舟、炊烟、黄莺”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一句子—段落一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阅读理解与欣赏

暗香

       突然,觉得办公室内流动着一股熟悉的香味,很熟悉,却一时想不起来是什么香味。开始,还以为是某个同事身上的香水味。可一个个挨着猛嗅了一番,却都不是。这时,有人提醒,“是桂花香吧?” 

       我才恍然大悟,这确是桂花香啊!于是,赶到室外,走到立在人行道旁的桂花树旁。果然,一股浓烈的幽香泌人心脾,激荡魂魄,再仔细瞧去,在那密密的树叶后面,那些米粒大小的嫩黄的花儿正如天空的星星闪烁,却又十分静谧,毫无张扬之意。

       瞧着瞧着,我的眼睛就湿润了。这些惹人伶爱的小东西,竟在暗暗地飘香,飘香了还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静静地立在枝头,等着悄悄地凋零。我们如不仔细瞧,还不知道它们已经到这个世界,已经香过这个世界。这时,我的思绪触到了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

       当时,这个同学家里很穷,为了省电,他每天晚自习后十一点才回家,学校的大门也在他走后一段时间才缓缓地关上。他一直以为大门是要到那个时候才关的,因此春夏秋冬,他天天如此,从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直到有一天,他被锁在校园内过了一夜,他才知道学校大门是十点钟关的,原来守大门的老大爷生病住院了。直到那时他才明白,老大爷一直默默地为他开着方便之门。当他流着泪买了一大堆礼品去看望老大爷时,老大爷已经去世了……

       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为了那个默默行善的老人。我们的心湿漉漉的,因为在那一刻,我们才醒悟,其实我们每个人身旁都有那个开门的老人,在为我们开着方便之门,他们就像这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地释放幽香,然后悄悄地凋零。他们不张扬,是因为他们的生命本来就如此啊!

1、题目“暗香”在文中有哪些含义?

                                                                                                                                              

2、第二段中“毫无张扬之意”与第三段中哪一句相照应? 

                                                                                                                                                          

3、第三段中“我的思绪触到一个最温柔的记忆,那是上中学时一个同学讲的故事”中“最温柔的记忆”指什么?请概括事例回答。

                                                                                                                                                             

                                                                                                                                                            

4、文中写到“我们许多人的眼睛都湿润了”,“我们的心湿漉漉的”表明我们什么样的心情?

                                                                                                                                                           

5、通读全文回答,作者要先赞扬生命中的一种什么精神?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