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夏日三首(其一)

北宋·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

【注】①檐牙:屋檐如牙齿一般。②蝶衣:蝴蝶的翅膀。晒粉:蝴蝶的翅膀上多粉。③落落:稀疏的样子。④嘈嘈:杂乱的声音。

小题1:这首诗是运用了反衬手法来表现环境的“清”的,请具体说明。(4分)

小题2: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案

小题1:参考: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

小题1:参考:“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疏帘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小题1: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1) 首联、颔联以燕雀、蝴蝶、蜘蛛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净;颈联月影、溪水动静结合从侧面烘托了夏夜的清静,全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巧妙地从侧面写出了环境之“清”。

(2)邀”字采用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这一联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传达出作者的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写出心境的清闲.

(3)作者选取远离官场的农村夏日景象,通过写燕雀、蝶、蛛网的动来衬托出乡村生活的恬静,使得乡村生活生意盎然,充满情趣;乡村整体的闹,恰恰表明了他们的祥和,表现出农村的“风日清”;而农村的“风日清”正反衬出官场的污浊难耐。“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表达作者的心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心已静极。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清闲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眷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卢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1.选出与文中加粗的“年景”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年是个好年景。   

B.小姑娘约摸只有十四五岁的年景。   

C.今年春节的年景非常好。

2.选文中介绍了新年迎神拜佛的种种忌讳,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作者把自己比作“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不恰当,你的看法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品味一下,作者所用的“落幕”“节目”“高潮”这几词是用的什么修辞手法?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