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6分)小强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找不到烛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               

A.烛焰、光屏的中心不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B.物距小于凸透镜的一倍焦距

C.蜡烛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处

D.蜡烛在凸透镜的焦点上(2)探究时,小强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移动光屏找到清晰的像,记录了下表所示的数据。

实验次数1234567
物距/cm50403530252015
像距/cm12.513.3141516.72030
 

由上表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第3次实验中,在光屏上可得到       像。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蜡烛的像仍在光屏中心,应将光屏向       移动。

(3)如图所示,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去掉光屏,眼睛在A 处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 看到这个像。

答案

(1)ABD (2) 10  倒立缩小的实  上 (3)能

题目分析:(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即成实像),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应在同一高度,且物体应在一倍焦距以外,故正确选项是ABD。(2)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u>2f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应用为照相机,f<v<2f;u=2f时,成倒立的、等大的实像,v=2f;2f>u>f时,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应用为投影仪, v>2f;u<f时,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应用为放大镜。由表中数据知:u=v=2f=20cm,焦距f=10cm;第3次实验中,u>2f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由于所成的是倒立的实像,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所成的像的位置上移,要使蜡烛的像仍在光屏中心,应将光屏向上移动。(3)由图知所成的是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故眼睛在A处能看到这个像。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乾隆实录》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