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

菩萨蛮·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小题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

小题2:词的上阕说“侬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小题1:“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2分)如果写道“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也可给一分。

小题1:不矛盾。(1分)从“愁”到“笑”,表现了作者主观感受的变化。作者先为群山重叠似乎要截住江流而愁。然后,又为青山毕竟截不住江流而喜,故笑。(2分)

参考答案:不矛盾:上阕因同情江流被群山所阻,作者为之忧愁;下阕看到山势孤立,不能阻挡自己的前行,乐观自信而笑。

小题1:此题考查练字,“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

小题1:上天(大自然)要让江河流下去,但旁边的青山却想要江流停下来。谁不替江流发愁呢,那一座座连绵的山川一眼也望不到头啊!远处的船帆如飞鸟一样的落停了下来,船停泊不动的时候似乎江流也停住了流逝。可笑群山依然显得无力和自作多情,又怎么能把她留住呢?  词人从“流”与“留”一对矛盾上盘转写来,别有所感。“山”为“留”一方,人生之阻力意象;“江”为“流”之大势,合乎“天”意。“船”为“侬”之载体,顺“江”而“流”。词写出了:“留”总只能是暂时的,相对的;脱羁而去的“流”是永恒的、绝对的。故全诗充满了自信之意。

填空题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夕”的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夕”长年深居海底,每到特定的时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扶老携幼逃往深山, (76)
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 (77)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夕”兽。那老人把胡子撩起来笑道:“若让我在你家待一夜,我一定把‘夕’兽赶走。”老婆婆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夕”兽闯进村里。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了:村东头老婆婆家的门上贴着大红纸, (78) 。“夕”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 (79) ,听到这声音,“夕”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夕”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家的大门打开了,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夕”大惊失色, (80)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夕”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访友道喜问好。这风俗广泛流传,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A.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
B.狼狈地逃走了
C.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
D.以躲避“夕”兽的伤害
E.屋内烛火通明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