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如图所示,小李和小华分别用甲、乙凸透镜正对着前方的一支点燃的蜡烛,当凸透镜在A、B、C三个位置时,他们透过凸透镜观察到的烛焰的像如表一所示。

根据看到的现象他们猜想: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可能与物距和  (9)  有关。

为了进一步验证他们的猜想,小李和小华分别选用不同的凸透镜,并按下图所示安装调整好器材后进行了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测量并记下相应的物理量,记录数据如表二和表三所示。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或3或4或7或8中物距与焦距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0)   ,物体经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

②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与4(或5、6、7与8)中第二、三、五列数据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经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  (11)   

③ 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5,(或2与6,或3与7,或4与8)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12)                   

④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判断:表一中甲凸透镜的焦距 (13) 乙凸透镜的焦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

(1)凸透镜的焦距、(2)① 物距大于两倍焦距、② 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③ 同一物体经不同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同,焦距越大,像距越大,成的像越大、④ 大于

题目分析:(1)由表1可得,物距不同和相同的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不同,物距相同,凸透镜的焦距不同所成像的性质不同。

(2)①实验序号2、3、4、7、8,它们的物距都大于2倍焦距,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或3或4或7或8中物距与焦距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距大于两倍焦距、物体经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与4(或5、6、7与8)中第二、三、五列数据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经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5,(或2与6,或3与7,或4与8)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经不同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同,焦距越大,像距越大,成的像越大。④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判断:表一中甲凸透镜的焦距大于乙凸透镜的焦距。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选出对加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欲言,无可进者  (虽:虽然)

B.皆以美徐公    (于:比)

C.四境内,莫不有求于王 (之:的)

D.下令。    (乃:于是,就)

2.选出对加粗词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吾妻之我者    (美:美丽)

B.时时而进    (间:偶然)

C.能面寡人之过者  (刺:讽刺)

D.寡人之耳者    (闻:听到)

3.将“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一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第二段写邹忌巧妙运用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