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咸阳值雨

温庭筠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小题1:诗中“悬”、“隔”两字都用得极妙,请任选其一加以赏析。(4分)

小题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加以分析。(3分)

答案

小题1:示例一:“悬”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咸阳雨景的雨脚如麻,连绵不绝的特点。示例二:“隔”是隔开,写出了“钓船”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的景致,营造了一种烟雨空濛的意境。(4分)

小题2:示例一: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诗中一、二句实写眼前的咸阳雨景,三、四句虚写心中境。全诗用“还似”一词将一北一南、一实一虚两幅图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示例二:诗人运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诗人由眼前的咸阳雨景联想到洞庭春水色,描绘出了空濛飘渺的雨景。(3分,只需写一种表现手法即可,写出手法1分,分析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从诗句“雨如悬”“万点空蒙”可见此雨应是小雨,所以赏析时应扣住“小雨”这一特点来分析。“隔钓船”要思考为什么将“钓船”隔开了,再加上“空蒙”一词进行理解,本词的表层含义就不难了。营造的意境就得结合全诗来分析了。

点评:本题是一道很规范的炼字题,赏析“隔”这的答案也很规范:解词+释句+手法+作用。这有利于学生养成规范答题的习惯。但赏析“悬”的答案不够规范。

小题2:

题目分析: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但仔细分析诗中“咸阳桥”“洞庭湖”可知,后两句是由引及彼的联想。另有“似”字就更能确定这是联想之景。然后可以得出虚实结合的手法。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表现手法中的虚实结合是最难的,所以学生必须熟悉常见的虚写的内容,即梦境、想像、回忆的内容均为虚写。课内学过的《雨铃霖》对分析此诗应该有一定的帮助。

阅读理解与欣赏

精卫填海

       太阳神炎帝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娃,是炎帝最钟爱的女儿。有一天,女娃驾着小船,到东海去游玩。不幸海上起了风暴,像山一样的海浪把小船打翻了,女娃淹死在海里,永远回不来了。炎帝固然痛念他的女儿,但却不能甩他的光和热来使她死而复生,只好独自悲伤罢了。     

       女娃不甘心她的死,她的灵魂便化做了一只小鸟,名叫“精卫”。精卫长着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大小有点像乌鸦,住在北方的发鸠(jiū)山上。她恨无情的大海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因此她常常飞到西山去衔(xián) 一粒小石子,或是一段小树枝,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东海。她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飞翔着,把石子或树枝投下去,想要把大海填平。        

       大海奔腾着,咆(páo)哮(xiào)着,露出雪亮亮的牙齿,凶恶地嘲笑着:“小鸟儿,算了罢,你这工作就算干上一千万年,也休想把大海填乎!”    

       精卫在高空答复大海:“哪怕是干上一千万年,一万万年,干到宇宙的终尽、世界的末日,我也要把你填平!”     “

       你为什么怨恨我这样深呢?”        

      “因为你呀——你夺去了我年轻的生命;将来还会有许多年轻无辜的生命,要被你无情地夺去。”     

      “傻鸟儿,那么你就干吧——干吧!”大海哈哈地大笑了。     

       精卫在高空悲啸(xiào)着:“我要干的!我要干的!我要永无休止地干下去! 你这叫人悲恨的大海啊,总有一天我会把你填成平地!”     

       她飞翔着,叫啸着,离开大海,又飞回西山去,把西山上的石子和树枝衔来投进大海。她就这样往复飞翔,从不休息,直到今天她还做着这种工作。  

1.这是一则什么体裁的故事?请在正确的答案序号上打“√”。

①童话    ②寓言    ③神话 ④传说

2.故事里的精卫原是               ,名叫             ,她为了                                  ,常常                        

3. 精卫鸟是怎么来的?用“~”画出文中描写精卫鸟外形的句子。

                                                                                                                        

4.这则故事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你认为精卫鸟能填平大海吗?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