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我们的任务,是不但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的基本力量,而且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不使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参加到反日的战线上去。 ——摘自中共瓦窑堡会议决议

回答: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反映了中共确定的方针策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共制定这一方针政策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时中共认为中国革命的基本力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抗日与反蒋相结合。        

(2)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策略。

(3)华北事变发生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4)团结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力量。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③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上,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小题1:分析下面两句话中“朦胧”一词的不同含义。(2分)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

小题2:请问选文中划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3分)

小题3:第②小节哪两个词集中体现了“我”在夜行途中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4分)

小题4:选文中的景物描写调动了人体的哪些感觉器官,请概括出来,再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小题5:对选文中写景的观察点和观察角度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船上 仰视

B.岸上 平视

C.船上 平眺

D.岸上 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