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蜡烛的故事》系列讲座中,对蜡烛燃烧所涉及的知识进行了全面介绍.生产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和少量的硬脂酸添加剂等有机物,现在让我们一起对蜡烛原料的组成元素进行探究.

(1)写出C不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问题]生产蜡烛的原料中主要有哪些元素?

[假设与猜想]主要原料为有机物,猜想:

(2)①一定有      元素;②可能还有氢元素和氧元素.

[实验设计]据上述三种元素的猜想制订实验方案.

实验一:如图1所示,在蜡烛火焰上方放置一块洁净、干燥的玻璃片,一会儿观察到玻璃片上生成一些细小的水珠.

实验二;如图2所示,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内壁附着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

[证据与结论](3)实验一,观察到玻璃片上有细小水珠时,说明原料中一定存在(填元素符号)    .实验二,观察到烧杯内壁附着的                                   ,则猜想①成立.

[分析与交流](4)实验一和实验二获得的证据均不能证明原料中一定存在  元素,因为                                                        

(5)写出C的两条化学性质                                  

答案

(1)2C+O22CO;

(2)碳;

(3)H;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4)O;蜡烛燃烧时与空气中氧气反应,反应物提供了氧元素;

(5)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

题目分析:(1)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用观察法配平,反应条件是点燃,所以方程式是:2C+O22CO;

(2)假设与猜想:因为只有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才是有机物,所以一定含有碳元素;

(3)证据与结论:实验一,由质量守恒定律知,产物中有水生成,说明原料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填:H;

实验二,烧杯内壁附着的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说明该物质中含有碳元素,所以猜想①成立;

(4)分析与交流:实验(1)和实验(2)获得的证据均不能证明原料中一定存在氧元素,因为燃烧需要氧气,故填:氧元素有可能来自空气中的氧气;

(5)碳的化学性质有:具有可燃性,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还原出金属单质.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55岁,退休工人,初中文化程度。案例介绍:求助者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求助者家中兄妹6人,他排行第3,小时候他认为父母偏心,有好吃的都留给弟妹。初中毕业时和别的同学一起"上山下乡",插队到农村。在农村劳动时,不慎受伤,求助者觉得自己很倒霉。后来有同学先期回城了,求助者怪自己的父母没有本事,不能将自己弄回城里。后来求助者终于回城·当了工人,看到自己的同学有的考上了大学,求助者就责怪父母不支持自己考学,自己还得帮父母养育弟妹,心中很不痛快。求助者的哥哥姐姐顺利结婚了,求助者开始谈恋爱,但谈了多次,都以失败告终。求助者怪自己家庭中兄弟姐妹多,家中经济条件差。由于岁数大未婚,被单位同事戏称"老青年",求助者愤愤不平,但很无奈。求助者的家人纷纷劝其不要条件太高,求助者恨自己命不好,在40岁时无奈地结婚。求助者所在工厂不景气,在45岁时就被买断工龄。虽然得到一笔钱,但求助者因失去工作始终高兴不起来,认为自己实在是倒霉透顶,一直郁郁寡欢。几年前求助者的女儿出车祸,被撞断了腿,求助者认为自己的霉运还没有过去。半年前求助者的妻子患了癌症,他认为老天对自己实在太不公平。在妻子女儿的劝说下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求助者自幼体质较差,父母对其很照顾,但家中兄弟姐妹多,经济条件差。求助者曾多次谈恋爱,但大多都因嫌弃女方容貌等条件不好而失败。多年来求助者内心痛苦,烦恼,没有什么想干的,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总是闷闷不乐,经常借酒消愁。身体状况、人际关系等一般。经常不参加家庭、同学、同事间的聚会,就是春节也不愿与家人团聚。请依据以上案例,回答以下问题:

咨询中面对求助者的种种不幸,咨询师在共情中应注意什么?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