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小题。

秋发庾岭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作者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

小题1:请简要分析诗歌前两联的写景角度和意境特点?(6分)

小题2:结合全诗,简析诗中“孤鹊”这一意象。(5分)

答案

小题1:首联以枫叶转秋、蝉声渐隐从视听角度点明了节令时间,烘托出萧瑟凄清的氛围;颔联远眺树影如云,暮霭徐徐升起,近看江花带露,在夕阳中渐趋迷蒙。从远近角度进一步渲染出暗淡苍凉的江南秋景(写景角度和意境特点各3分)。(大意对即可)

小题1:“孤鹊”既是实写(1分),也是作者自喻(1分),寄托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伤感(3分)。(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小题1:本题包含两问,一问是写景角度,包括远看、近看等,一问是意境特点,因其为秋天,又有凉蝉等意象,所以关键词应为凄清。找准意境特点的前提是找准意象。

小题1:孤鹊这一意象,给孤独、凄清的感觉,而这也正是作者的内心的写照。所以这一意象也是作者的借物抒怀。关键词是自喻。

枫叶沾秋影,凉蝉夕晖。”起句点出时令。南方农历九月枫叶已略带秋色;时值黄昏,蝉声也归于沉默。枫叶入秋,如火如荼,本来应该是极美丽的景致,作者却由此感受到了萧瑟的秋意。蝉饮风餐露,在古人的心目中是君子请贫自守的象征,如今,它也被阵阵寒意包围了,再也唱不出轻快的歌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起首这两句便为全诗奠定下了悲怆的基调。不过,夕阳虽暮,犹有余光,这里一个“晖”字用得巧妙,给苍凉的画面抹上一层淡淡的暖色。全诗就在这一寒一暖两种色彩的交织下逐步展开。

第二联“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两句写两岸景色。远眺树影如云,暮霭徐徐升起;近看江花带露,在夕阳中渐渐趋于迷蒙。像《题大庾岭北驿》一样,依旧是写秋色,写黄昏,但苍茫之中别有一番情趣。尽管此时的梧桐和江花多少还沾染着几分观赏者暗淡的愁绪,而色彩却显得柔和多了,明快多了。毕竟大自然是美的,它可以帮助诗人暂时忘掉内心的创伤。

颈联是一个转折:“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整个画面由静而动。诗人伫立船头,观赏沿途景色,两岸山色随小舟的行进而不断地变换着色彩;粼粼的波光,在夕阳的照耀下似乎洒满了游子的衣襟。山光水色,相映成趣。此时似乎有一种宠辱皆忘的情致。

可是,贬谪的痛苦很快又涌入心头:“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冷月徘徊,孤鹊南飞,斑斓的色彩一扫而空,画面复归于沉寂,而且更冷更静。在前三联中隐藏着的悲哀的心绪,此时便如江水一般汹涌澎湃。作者一“孤鹊”自喻,说尽了内心的孤独与不平。读来真另人伤神至深。

宋之问与汤显祖,两者时跨三四个王朝,历时六七百年,一个因委身 * * 佞武三思、张易之等,一个因上书得罪于当朝权贵,结果是双双被贬而过大庾岭,都写下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优美五言律诗。通过对读,我们可以看出:宋诗格调低沉哀惋,汤诗格调激昂奋发;在景物的抒写与寄托中,汤诗显得更委婉含蓄,宋诗更景中寓情。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