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小题。(8分)
访益上人①兰若②
严 羽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注】①上人:对和尚的敬称②兰若:指寺庙。首句的“青莲宇”也是这个意思。
小题1:诗的第二联写出了益上人怎样的生活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诗人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说,诗的高妙之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合使诗的最后一联谈谈你的理解(4分)
小题1:益上人生活在数峰之中的寺庙里,这里生长着青松,覆盖着白雪,曲径通幽、静谧深僻,给人一种冷寂清幽之感。诗人用这样的环境渲染了静谧的气氛,烘托了益上人的超凡脱俗(答出环境2分,答出作用2分。)
小题2:诗人与益上人一起吟诗作赋,结束便拂衣而去,告辞归去时,听到的只有飘扬于云天之外的钟声,这是从诗的语言上表达出来的。(2分)而诗中那种二人唱和、欣然忘情的情意和借钟声表达出来的对僧友的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却是无穷的。(2分)
小题1:题目分析:题目指向是生活环境,所以,筛选的信息应该是描写部分的内容:白沙滩,白雪压着轻松,几座山峰,寺院等等,整理一下即可。第二问指向描写的目的,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表现诗中人物(抒情主人公、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
点评:本题是形象类鉴赏题的变式题。题干设置指向性强,答题范围交代清楚,审题要求不高。难度不高。
小题2:题目分析:首先读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义,就是指的诗歌最后一联的表层和内涵的关系。表面上已经结束,可是诗句的内涵却耐人咀嚼。明白这一层,也就明白出题者的意图在于考查学生理解描写的形象与内在情感的关系。
点评:本题是一道思想情感类常见的题目。答题的范围和指向十分清楚,词作中的形象也很鲜明,加之诗作内容较为浅显,所以整体上难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