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茶陵道中

萧立之

山深迷落日,一径窅无涯。

老屋茅生菌,饥年竹有花。

西来无道路,南去亦尘沙。

独立苍茫外,吾生何处家。

【注】①南宋灭亡后,诗人归隐江西老家,这首诗就写于归家途中。②竹,六十年一花,花后则枯,以为荒年之兆。

小题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首联“迷”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分)

小题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小题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小题1:着一“迷”字,形象地写出了丛山交叠,遮天蔽日,夕照惨淡的景象,隐寓了诗人对宋朝灭亡的无比痛惜,表达了作者一种心中无主,不知身归何处的迷惘心境。

小题2:首联、颔联写景,近景、远景结合,画面富有层次,意象苍茫,凝重含蓄,使人顿生茫然若失的沉重感,表现了国破家亡后人民的悲惨生活。此两联写景为下半篇因景生情,表现亡国遗民无家可归的主旨作了渲染和铺垫。颈联由眼前景过渡到写心中事,直抒胸臆,表达诗人进退两难的困境。尾联总摄全诗,表达诗人无处安身立命的悲怆愁苦。

小题3:1.对宋朝灭亡的无比痛惜;

2.不知身归何处的迷惘;

3.对国破家亡后百姓悲惨生活的同情;

4.生死两难,进退失据的无奈;

5.无处安身立命的悲怆愁苦。

小题1:题目分析:炼字类题目属于评价诗歌语言考点中的一个常考的知识点。它有一定的解题套路和答题规范,一般是三步走:第一步,释义+还原句子的内容;第二步,手法分析;第三步,主要分析表达效果,包括已经营造上的作用(画面描摹上的作用)和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有一些是诗眼或者词眼的,还要分析其结构上的作用。本诗中的“炼字”,根据注释所给的创作背景,可知,落日、家、老屋等等意象都有很强的象征含义。故此,在分析情感的时候要注意其内在的深意。

点评:炼字题一般有两种,直接点出诗句中的某个字,更多的是,要同学自己根据能力,去

找出这个字。我们在解题时关注以下几种词(1)关注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多用拟人的手法 (2)关注丰富多彩的形容词(3)关注生动形象的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4)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炼句题要用鉴赏的形式分析其妙处及表达的思想。

小题2:题目分析:一般的,诗歌和词的结构思路都表现为景和情的处理关系。大部分诗歌和词作采用的是先写景后抒情的办法,当然,也有一些纯然写景,毕竟这些诗歌是少数。从情感的产生原因上看,我们也好理解,人总是要受到外界的某些刺激或者影响才能产生某种特定的感受。至于写什么样的景,表什么样的情,那就看诗人、词人自己当时的社会环境,人生际遇,生活经历了。结合本诗创作的大背景,我们可以在上述框架的基础上理出构思的脉络。

点评:难度较大,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诗歌架构的基本认识水平和对本诗创作背景的理解程度。

小题3:题目分析:解答本题的核心是逐句梳理分析:首联——空阔苍茫的景象——迷惘;颔联——穷苦悲惨——同情;颈联——进退失所——无奈,悲凉;尾联——国破家亡——悲怆、痛心、孤苦

点评:从设题看,指向性很清楚,审题难度很小,分析难度大,答全得分点很难。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