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
NO BOATING IN ANY PART OF THE LAKE①
Cough Medicine.
Shake well before use. Take three times a day after meals.
Each time: Adults: 2 teaspoonfuls.
Children: 8-14 1 teaspoonful.
               4-7  0. 5 teaspoonful.
Not for children below the age of 4.
Keep in a cold place. Use before October, 2008②
FAST FOOD
OPEN HOURS
WEEKDAY
8:00 A. M-8 :00 P. M.
WEEKEND
10:00 A. M-11:00 P. M.③
根据表格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1. From the first sign we know we can not _____ in the lake.
A. boat            
B. fish              
C. swim
2. Helen is six years old, and she's got a bad cough.  She should take _____ a day.
A. 0.5 teaspoonful    
B. 2 teaspoonfuls      
C. 1.5 teaspoonfuls
3. The cough medicine can't be taken by _____.
A. a four-year-old child
B. a three-year-old child
C. a seven-year-old child
4. You'd better _____ if you want to take part in the outing on Sunday.
A. put on an old coat  
B. take your camera    
C. wear strong shoes
5. The fast food shop isn't open _____.
A. at 9:00 P. M.  on Thursday
B. at 10:00 A. M.  on Friday
C. at 9:00 P. M.  on Saturday
答案

1-5 ACBCC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24分)

三叔郁达夫的少年时期

郁 风

对于三叔达夫的记忆就像一幅非常熟悉的亲切的画,却是只有色彩没有线条,只有光影没有具像了。三叔达夫自幼聪明过人,七岁入私塾启蒙,九岁时就能作诗,他后来的《自述诗》有“九岁题诗四座惊”之句。他在一九二七年回顾童年时写道:“我在小学中学念书的时候,学校的功课做得很勤,空下来的时候只读读四史和唐诗古文,当时正在流行的礼拜六派前身的那些肉麻小说,和林畏庐(即著名翻译家林纾)的翻译小说,一本也没有读过。只有那年正在小学毕业的暑假里,家里的一只禁阅书箱开放了,我从那只箱里,拿出了两本书来,一部是石头记(即《红楼梦》),一部是六才子书。”

在富阳高小三年级(实际读了两年,十二岁)毕业后到杭州投考杭府中学,被录取了但又因一时学费不够而改入用费较低的嘉兴府中学读了半年,才又回到杭府中学。这时期他的全部兴趣都在读“闲书”和游山逛水,仅有的零用钱都送进叫做梅花碑的旧书店里,据他自己在自传中说,当时买来的书中使他狂喜的有三部:一部是《吴诗集览》(清代诗人吴梅村的集子),一部是《庚子拳匪始末记》,这本书“使我满肚子激起了义愤”,还有一部是“署名曲阜鲁阳生孔氏编订的《普天忠愤集》,甲午前后的章奏议论,诗词赋颂等慷慨激昂的文章,收集得很多,读了之后,觉得中国还有不少的人才在那里,亡国大约是不会亡的”。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这些前辈古人的民族正气文章,培育了他的爱国诗人的气质。稍后他又涉猎诗集词曲杂剧,他的《自传》中说:“真正指示我以做诗词的门径的,是《留青新集》里的《沧浪诗话》和《白香山词谱》。……记得《桃花扇》和《燕子笺》是我当时最爱读的两部戏曲。”也可以说受这些作品的感染孕育了浪漫主义的萌芽。这时期的少年达夫已经像着迷似的作些诗词,并且私下里用笔名向报纸投稿,“第一次投稿被采用的,记得是一首模仿宋人的五古,报纸是当时的《全浙公报》”,据他说直至两三年后,觉得投稿已有七八成把握,才用真名发表。那时的真名可能是“郁文”。

读了两年中学,到了一九一零年十四岁,他认为学校里教的中文已没有什么好读的,科学在当时也不被重视,算来算去只有英文是他所欠缺的,于是就转入了美国长老会办的育英书院。数月后由于参加了反对校长的学潮而被开除,又转入另一浸礼会办的教会中学,仍然看不惯那个教务长的奴颜婢膝,谀媚洋人,趾高气扬,压迫同学。他说:“是在这一年的年假放学之前,我对当时的学校教育,实在是真的感到了绝望,于是自己就定下了一个计划,打算回家去做从心所欲的自修功夫。”他的计划就是:订阅上海发行的进步报刊,遍读家里所藏的四部旧籍和在杭州买的许多新书,在已读完第三册文法的基础上自修英文。“若能刻苦用功,则比在这种教会学校里受奴隶教育、心里又气、进步又慢的半死状态,总要痛快一点”。于是真的就住在富阳家乡那所老屋里两年,忍受着亲友长辈的非难和邻人的讪笑,阿太和祖母管不了他,能管他的大哥——我的父亲又不在家,他是完全自由地读自己爱读的书,精读了《资治通鉴》和两部《唐宋诗文醇》和其他典籍,有时一个人到田野间去,接触到农民疾苦,再就是阅读上海寄来的报刊。他深有体会地说:“实际上这将近两年的独居苦学,对我的一生,却是收获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预备时代。”

如果说他在日本高等学校时期继续不同程度的搞通了英、日、德、法、俄五国文字,遍览世界名著,吸取了外国文学的成就,那么,在他去国以前的少年时期就已奠定了他的中国文学基础和养成了爱国诗人的气质。

(节选自郁风《一个真正的文人——三叔达夫》)

小题1:第二段写郁达夫中学时期读了许多“闲书”,这些“闲书”对他产生了哪些影响?简要回答。

小题2:郁达夫为什么对当时的学校教育“感到了绝望”?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小题4:郁达夫的“独居苦学”的经历给你哪些启发?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简要回答。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