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上别柳中庸①
李端
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
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更向巴陵②宿,堪闻雁北飞。
注释:①柳中庸:河东(战国时属秦地)人,李端诗友。此诗为李端送别他时所作。
②巴陵:今指岳阳。
小题1:“握手便沾衣”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2分)
小题2: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4分)
小题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1: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两手相握,落泪沾湿衣裳(1分),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1分)。
小题2:颔联:表明自己把柳中庸当作相知,以“相知少”和“亲故稀”来表现诗人对友情的珍惜;(2分)颈联:“何处去”表达了作者不忍心分别之情,“几时归”表达了盼望朋友尽早归来之情。
小题3:想像。(2分)作者想像朋友离别之后夜宿巴陵(岳阳),不忍听大雁北飞的叫声;(1分)以想像朋友的思乡来表达自己的不忍离别之情,含蓄委婉,曲折动人。
小题1:题目分析:情形、情景类考题是一类简单的再现题,只要读懂意思,结合自己的语言还原画面即可,但是注意分析情景中寓含的深意(情感,营造的某种意境,或者渲染了某种气氛)
点评:难度较低,范围小,指向明。
小题2:题目分析:根据题目和首联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颔联和颈联的主要内容:首联握手泣下,则知友情深厚;颔联写往日亲友渐疏,近来知音更少,则衬托友情的弥足珍贵;颈联“何处去”对友人远去的担忧和牵挂,“几时归”则更见依依惜别和未别先盼归的关切之情。这些情感都是离别诗歌中常见的情感。
点评:题目简单,范围清楚,信息点清晰。
小题3:题目分析:尾联手法分析也属于常规的分析题,根据离别诗歌一般的 结构,对友人的远去应该有一个虚写想象的结束。也表达对友人的万分牵挂。
点评:难度较低,因为诗歌是一首典型规范的离别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