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怀吴中①

(宋)陆游

秋夜挑灯读楚辞,昔人句句不吾欺。

更堪临水登山处,正是浮家泛宅时。

巴酒不能消客恨,蜀巫空解报归期。

灞桥烟柳知何限,谁念行人寄一枝.

〔注]①这首诗写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离蜀州通判任后.“吴中”,今江苏吴县一带,亦泛指吴地。②灞桥:桥名,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

小题1:首联中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请你结合课本节选的《离骚》的内容和你所了解的屈原的遭遇,谈谈你对陆游夜读楚辞心境的理解。(4分)

答:                                                                

小题2: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4分)

答:

答案

小题1:“挑灯”,说明是久读;“句句”,绝非楚辞中的一篇一章。可见“不吾欺”的是贯穿在楚辞“句句”中的主要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指斥权 * * 误国、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等等——是作者内心所深许的,这也正是陆游夜读楚辞时的心境。

小题2:①由自己在蜀州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②双关:用“柳”音关“留”,用“灞桥”意关京都;明写自己留恋吴中,暗示朝中无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小题1:

题目分析:秋夜怀吴中》写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诗人陆游此时已经年过半百。国势不振,壮志难酬,陆游常常同情起战国末期的诗人屈原,在这个时期的诗中出现了“局促常悲类楚囚”、“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等句子。第一联中的“挑灯”、“句句”看似寻常,其实却是理解全诗的关键。这一联里诗人只说楚辞“不吾欺”,第三句又用《楚辞·九辩》中的句意,“不吾欺”的当是指楚辞中慨叹远游漂泊的诗句。这样理解自然不错,因为伤羁旅是本篇第二句以下着力描写的内容,也是全诗的重要主题。但是,如果研讨一下“挑灯”、“句句”四字,那么认识还有可能更进一步。诗言“挑灯”,当然是久读,因而所读的绝非楚辞中的一篇一章;又说“句句”,我们便知道“不吾欺”者就不单是“登山临水”一意,相反,贯穿在楚辞“句句”中的主要精神——关心国家命运、指斥权 * * 误国、对因谗被逐的不满等等

点评:本题选用的是典型的怀古诗,理解这种诗歌的关键就是寻找所写古人、古事和作者的相似点,比如本诗作者陆游和屈原都是空有满腔抱负而无人赏识,壮志难酬。

小题2:

题目分析:尾联离开前六句的思路独辟蹊径,由自己在蜀川怀吴中联想到吴中无人怀念自己,两相对比自下,更加显示了千里客居者的孤独和苦闷。写法上,这一联有两重含义:一是用“柳”音关“留”,明写留恋吴中——这是古人诗文中的常见用法;一是用“灞桥”意关京都,灞桥在长安东三十里的灞水上,暗示朝廷中没有人赏识自己的才能。

点评:虽然对比和双关这两种技巧都是平时常见的,但是就本题而言,学生不容易看出来,难度比较大。

判断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