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
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
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小题1:请分析颔联中作者的心理。(2分)
小题2: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简要分析“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畏”字的妙处。(4分)
小题1:对与故人不期而遇的惊喜和难以置信。
小题2:通过乌鹊的惊动和秋虫的悲鸣表现了夜色的沉寂和凄凉,抒写了作者身世漂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寓有怀乡思亲的悲凉况味。(意思对即可,情景、感情各2分)
小题3:“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1分),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1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1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1分)。
小题1:题目分析:“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我们不期而遇,一起在长安相聚,却令大家怀疑,是相逢在梦里。虽身在长安,还能与江南故人偶集客舍,倒反而使人怀疑起来,这莫不是在梦中相会吧。“还作”、“翻疑”,感情真挚,笔底传神,体现了诗人的心理历程,表现出诗人与故人不期而遇的惊喜和难以置信的心理。
点评:考点的重点在于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抒发的情感,以及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态度。诗歌是一个整体,对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要以语言审读为基础,以形象鉴赏为突破,以表达技巧特别是艺术构思的把握为动力,全面分析。“诗是由诗人对外界所引起的感觉,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结为形象,终于被表现出来的一种‘完成’的艺术。”(艾青语)解读形象,从诗歌表现的人、事、景、物等生活图景中体味思想感情,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
小题2:题目分析:本题涉及诗的意境与作者情感的把握内容。意境题先要描绘画面的内容:秋风飒飒,惊飞了树枝梢头栖宿的乌鹊,玉露冷冷,秋草里寒虫唧唧地啼泣着。然后概括画面特点及表达效果:沉寂和凄凉;第三联所写的“惊暗鹊”、“泣寒虫”,固切时序写秋景,实寓有怀乡的悲凉况味。“惊”、“泣”二字,含意深刻,写尽了身世飘泊之感和宦海浮沉之痛。
点评: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本题为分析诗歌意境题型。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营造的某种气氛或氛围。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最后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小题3:题目分析:末联里,作者直抒胸臆“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羁旅他乡的人,只有醉了才不思乡啊,那就长醉不用醒吧;虽欲相留,共话乡情,却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因为晓钟一敲,彼此势必就要分手了。竟夕长谈,犹不忍分离,这既表现了对故人的深情厚谊,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畏”字的理解,要体味出诗人的这种感情。诗人对故人的深情厚谊,就表现在“畏”的细节上,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就很好地传承出这种情感。害怕,是其表层义,隐含的情感是其深层义。
点评:考点的重点在于把握诗歌的内容,体味诗歌抒发的情感,以及在某个问题上的观点态度。诗歌是一个整体,对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要以语言审读为基础,以形象鉴赏为突破,以表达技巧特别是艺术构思的把握为动力,全面分析。做这类题的解答,我们可以先抓住诗歌的标题,从而了解诗歌的题材,即诗歌的主题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