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小题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3分)

答:                                                                        

小题2: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答:                                                                    

答案

小题1:“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1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小题2: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

小题1:题目分析:柳与“留”谐音,“飞絮”又似离人的泪。因而,“杨柳”和“飞絮”都与离别有关。因此,诗歌中出现这些意象,常用来抒发暮春伤别之感,离别之恨。

点评:鉴赏诗歌形象,首先要感知形象,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有时还要了解这些具象合起来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再者要分析形象的特点。人物形象自会有其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也都会呈现出各自的特性,鉴赏诗歌时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最后要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题2:题目分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绘出了亡国之痛,愁绪之多;“恰似”是比喻词,可见,此句是比喻中的明喻。而秦词“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用的也是比喻和夸张,写出离别之苦;比喻词是“是”,所以用的是暗喻。由此,这两句的异同就很明了。

点评:本题是个比较题,如没有指明比较的方面,则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别比较解说。形式方面来说,主要指表达技巧,明确指出比较对象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内容方面来说,主要指诗歌的思想情感的比较。相同点,往往从大处着眼,不同点,往往从小处着手,细加辨析。

选择题
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