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小题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5分)
小题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6分)
小题1:颔联(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1分),“孤灯无焰”,闻声才知道“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夜行,由此表现出深夜的静谧凄清(2分),刻画出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1分),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1分)。
小题2:诗人早年像孟博一样“有澄清天下之志”,希望能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2分);晚年羡慕黄初平“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2分);就产生了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归隐之心,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壮志难酬的激愤和无奈(2分)
小题1:题目分析:这首诗比较通俗易懂,作者先写了“孤灯无焰”的静,又写了窸窸窣窣的“鼠”的动,这很显然是以动衬静的手法。而在这寂静的夜里作者的听觉变得意外的敏锐,又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如此夜不能寐,正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点评:表达技巧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解题时应先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指出诗中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如反衬,要阐明用什么来反衬什么,回答要具体。最后要阐明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效果。而表达效果常涉及到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小题2:题目分析:作者年轻的时候像孟博一样充满豪情壮志,晚年却有归隐之心。像这样的情况大多都是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点评: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要求考生在对诗歌意象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对其深层内涵进行准确的提示,合理的分析评价;对古代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与人事,所以我们在分析时,不仅要注意诗歌所写的景物特征和人事性质,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普遍性规律,还要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情况;同时我们要具备鉴赏诗歌的综合理解分析能力,准确把握作品的风格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