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①,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注】观潮:观看钱塘江的怒潮。每年秋天八月,钱塘江的海潮奔腾汹涌,极为壮观。

小题1:上片是如何表现钱塘江江潮的壮观景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2:下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弄潮儿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小题1:示例一、把人与潮两个方面分开写。先写观潮人倾城而出,人山人海,争看江面潮水上涨;后写潮势潮声,潮水像一道道银白色的长城,排山倒海而来,简直让人怀疑大海的水,都被倒得一干二净,集中到钱塘江,声音轰隆轰隆,像万里战鼓同时敲打,真是天下壮观,人间奇迹!

示例二、“以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写观潮的。词人绘声绘色,描述观潮人人山人海,争先恐后的场面,表现潮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的气势以及传达潮声声如雷鸣,震人心魄的声威。

示例三、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如 “万面鼓声中”将江潮之声比作鼓声;“沧海尽成空”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钱塘江江潮排山倒海的磅礴气势。

示例四、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两句描写人们倾城而出,到钱塘江边争睹潮涌的盛况,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壮观景象。(手法2分,分析4分)

小题2:塑造了一个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的弄潮儿形象。钱塘江的江潮排空而来,汹涌澎湃,弄潮儿却在 惊涛骇浪中履险如夷,连手中的红旗都未被打湿,表现出其英勇无畏、奋力拼搏的豪迈气概。(形象特点2分,分析3分)

小题1:

题目分析: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塘江潮涌的壮美风光。对于钱塘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上片起首两句,把人与潮两个方面分开写,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同时这两句表面上写观潮人多,实际上侧面衬托了江潮的壮观景象。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点评:在高考诗歌鉴赏“表现手法”类试题解答中,要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关键是通过审题,弄清楚命题人所问的是哪一层面的表现手法。因为所谓的表现手法是表现为不同的层面的。确定为哪一层面的问题后,再根据作品进行分析,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小题2:

题目分析:下片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白浪滔天,山鸣谷应。水天一色,海阔天空。弄潮儿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略不沾湿。尤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两句,使那些敢于在风口浪尖上向潮头挑战戏弄潮头藐视潮头的钱江健儿的神韵跃然纸上。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填空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