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苏 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小题1:词中记述了诗人与参寥的哪些交游活动,请加以概括。(2分)

答:                                                                       

小题2:“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4分)

答:                                                                        

小题3:下片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4分)

答:                                                                   

答案

小题1:①钱塘江观潮,②春日游西湖。(各1分,意思对但不够概括者给1分)

小题2:拟人。(2分)赋予潮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象变化快的特征(1分),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1分)(如果答:比喻,以潮涨潮落喻人世的聚散离合,表现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和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给2分)

小题3:对昔日生活的留恋,对友情的珍惜,对归隐的渴望,对朋友以及自我的宽慰。(答对一点给1分)

小题1:题目分析:上阕写钱塘江观潮,下阕写春日游西湖,都是记述他与参寥杭的游赏活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一般将诗歌的大意读懂,都能将内容把握的很好。在读诗的时候要注意找其中的意象,看这些意象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从而更好的把握诗歌内容。

小题2:题目分析:首二句表面上是写钱塘江潮水一涨一落,但一说“有情”,一说“无情”,此“无情”,不是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指已被人格化的有情之风,却绝情地送潮归去,毫不依恋。所以,“有情卷潮来”和“无情送潮归”,并列之中却以后者为主,这就突出了此词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而不是一般的咏潮之作。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小题3:题目分析:下片中“算诗人”两句,先写与参寥的相知之深。参寥诗名甚著,苏轼称赞他诗句清绝,可与林逋比肩。他的《子瞻席上令歌舞者求诗,戏以此赠》云“底事东山窈窕娘,不将幽梦嘱襄王。禅心已作沾泥絮,肯逐春风上下狂”,妙趣横生,传诵一时。他与苏轼肝胆相照,友谊甚笃。早苏轼任徐州知州时,他专程从余杭前去拜访;苏轼被贬黄州时,他不远二千里,至黄与苏轼游从;此次苏轼守杭,他又到杭州卜居智果精舍;甚至以后苏轼南迁岭海时,他还打算往访,苏轼去信力加劝阻才罢。这就难怪苏轼算来算去,像自己和参寥那样亲密无间、荣辱不渝的至友,世上是不多见的了。如此志趣相投,正是归隐佳侣,转接下文。 结尾几句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进一步抒写二人的友情。据《晋书〃谢安传》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逝于西州门。羊昙素为谢所重,谢死后,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词人借这一典故安慰友人:自己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友恸哭于西州门下。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