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

楼观岳阳尽②,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③,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759年(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与友人夏十二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②楼,指岳阳楼。岳阳,指天岳山南面一带。③下榻,指住宿。整句意为“在岳阳楼上住宿,好像在云间住宿一样”

小题1:“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5分)

                                                       

小题2:李白笔下岳阳楼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诗人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结合有关诗句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雁引愁心去”一句更好。(1分)

①这一句用了拟人手法,“引”将大雁写得有人情味,有意帮助作者带走了愁心。②“愁心去”与诗人遇赦后愉悦痛快的心情相吻合。③与下句“山衔好月来”对仗工稳,情感一致。(答出任意两点即给4分)

小题2:岳阳楼的突出特点是“高”。(1分)作者用衬托的手法写岳阳楼的高。(1分)

①首句“楼观岳阳尽”,登上岳阳楼就能望尽天岳山南面一带的风景,以所见之景的阔远衬托岳阳楼的高耸。②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写在岳阳楼上休息、喝酒有如在云间、在天上一样,用自己恍若神仙的感受衬托岳阳楼的高耸。③尾联“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以急风衬托楼高,所谓高处不胜寒。(任意两点给4分)

题目分析:

小题1: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别秋江去”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小题2: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

点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来迅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四、看技法。五、看意象。

单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