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代乐府诗,回答后面问题。(5分)
苦寒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众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苇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释: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热官:指有权势的大官僚。
③苇箔:帐幔和帘子。
小题1:从本诗中可以看出南宋边疆的官军生活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2分)
小题2:本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在表现思想感情方面有何效果?(3分)
小题1:特点:生活苦寒(1分)。十月边疆气候恶劣,官军衣单身寒,苦等军衣不来,夜冷难眠,苦寒难受(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对比(1分)。士卒夜长冷难睡与贵人不知屏外寒形成鲜明对比(1分),表现了诗人对士卒苦寒的同情,对贵人享乐的憎恶之情(1分)。(答“反衬”,分析有理也可给分。)
题目分析:
小题1:前四句写边疆的士卒生活。十月的边疆,气候恶劣,守边的兵士,却衣裘单薄。仅仅两句,就写出了十分反常的现象。“风色恶”,即使一般百姓,也已厚衣上身,而边防士卒却是衣单身寒。这就突出了问题的严重性。“押衣敕使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这两句把士卒的苦寒同押衣使联系起来了。押衣使迟迟不来,不仅士卒身受其苦,更重要的是造成了边防危机:军士衣冷难睡,一旦有了敌情,将何以应付?特点:生活苦寒
小题2:表面看来,诗人只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先活情景并列在一起,作客观的描绘,不加任何评论。实际上,这种对比本身就包含着爱僧衰贬,显示着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具体描写中,诗人又注意了多方照应,比如,“热官”,就是有权势的大宫,著一“热”字,其气焰燕夭之状可见,与军士的“冷”适成对照。贵人的“朱门日高未启”和戍卒的“夜长甲冷难睡”则构成了更为鲜明的对照。一方面,是十月边头风色恶,身上衣裘薄;另一方面,则是中酒不知寒,芙蓉帐暖度春宵。这是以上层统治集团纸醉金迷之“乐”,来反衬边防戍卒之“苦”。诗人把强烈的感情,寓于形象描写之中,既显豁,又蕴藉。此外,达官贵人之所以能歌舞升平,全仗成卒的艰苦守边,而这些显贵们只知热衷功名利禄,对此是不会加以考虑的,即使是押送寒衣的例行公事,也迟迟不办。试问,一且大敌猝至,将如何抵御?那时,今日的热官只有沦为阶下囚,巨宅细软、歌儿舞姬,也只有成为他人的囊中物。这些,都是题外的话,留待读者去思索了。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