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青玉案

惠洪

绿槐烟柳长亭路,恨取次、分离去。日永如年愁难度。高城回首,暮云遮尽,目断人何处?

解鞍旅舍天将暮,暗忆叮咛千万句。一寸柔肠情几许?薄衾孤枕,梦回人静,侵晓潇潇雨。

〖注〗①取次:草草分别之意。

小题1:“绿槐烟柳长亭路”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2:画线句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加以赏析。(6分)

答案

小题1:借助“绿槐”“烟柳”“长亭”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末夏初时节凄切哀婉的长亭送别图。(2分) 作用:(1)点明分别的时间地点。(1分)渲染离别时的凄楚神伤的氛围(1分),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1分)寓情于景,烘托人物悲戚哀怨的心理(1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即可得3分)

小题2:①设问:以情相问,以景作答,引发读者思考。②以景结情。通过“薄衾”“孤枕”“潇潇雨”等意象化抽象之情为形象之景,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③侧面虚写(代为之思,其情更远;或对面落笔)写行者想象远方之人思念自己彻夜难眠,强化了彼此的思念,开拓了诗的意境,丰富了诗的内涵。 (任意答出两点就可得全分。如果学生答想象、以虚写实也可以酌情给分。)

小题1:

题目分析:长亭,秦汉时,在驿道边隔十里置一亭,谓之长亭,是行人歇脚和饯别的地方。绿槐烟柳,槐者,怀也;柳者,留也。槐柳荫成,如烟笼雾罩,显示出一片迷茫、怅惘的伤离恨别的氛围。就在这槐柳如烟,长亭连短亭的驿道上,多少人临歧洒泪,次第分离!词由别时情境写到别后心情。俗语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所谓“日永(长)如年”,正是强调因别愁绵绵而主观感受到的一日之长。最难堪时,登高回首,目尽苍天,只见层层暮云遮断了望眼。而乡关,更在暮云青山之外!柳宗元有句云“岭树重遮千里目”(《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韩愈亦发出过“云横秦岭家何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痛切的悲呼。它们都表现了一种乡关远隔,亲人睽离,欲归不能的强烈的阻隔心态。

小题2:

题目分析:下阕以时间为线索,接写行人于日暮时分驻马解鞍,投宿旅舍。“寒灯思旧事”(杜牧《旅宿》),词人在孤馆独对青灯,前尘往事,亦纷至沓来,暗中忆及分离时之细语丁宁,几多柔情,几多思念!如今,只有梦魂可超越时空,暂返乡关,和伊人小聚。恍然警觉,只有孤枕寒衾,灯昏人静,天色渐明,而窗外小雨潇潇,亦如人之潸潸清泪,绵长无尽。划线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即设问、以景结情和以虚写实等,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