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
Accident Report Form
Accident
A car crashed into a tree
Some people were trapped in the car 
Weather conditions
There was a heavy rain
Date of the call
June 3rd, 2006
Time of the call
9:30 p.m.
Name of the caller
Mrs. Green.
Place
Zhongshan Road, Nanjing
Conditions of victims
Mr. Green hurt his head.
Mrs. Green hurt her left leg.
The daughter felt frightened.
Action
Polio arrived at 9:40 p.m. and sent the victims
to Gulou Hospital at 9:45 p.m.
小题1:What time did Mrs. Green call the police?
A . at 9:30 a.m.     B. at 9:30 p.m.      C.9:40 p.m.
小题2:How many people were trapped in the car?
A . one     B. two.      C. three.   
小题3:Whose left leg was hurt?
A . Mrs. Green’s    B. Mr. Green’s.      C. Their daughter’s.
小题4:What was the weather like that day?
A . It was sunny    B. It was snowy.      C. It was rainy.
小题5: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 .The car crashed into a wall.
B. The car accident happened on Zhongshan Road in Nanjing.
C. Half an hour later the policemen sent the victims to the hospital.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C

小题5:B

题目分析:题目分析:这是一篇交通事故报告,包含事故的起因,时间,地点还有受害人。

小题1:细节题。根据文章可知,格林夫人在早上9点半打电话报警的。故选B

小题2:细节题。根据文章可知,格林先生,格林夫人,还有他们的女儿被困在了车里。故选C

小题3:细节题。根据文章Mrs. Green hurt her left leg.可知,格林夫人的左腿受伤了。故选A

小题4:细节题。根据文章There was a heavy rain可知,那天下着大雨。故选C

小题5:细节判断题。根据文章可知,这个小车撞到了树上,事故发生在南京中山路;10分钟之后警察来了,把受害人送到了医院。故选B

点评:广告布告类说明文

点评:本文短小精炼,信息点集中。此类文章的阅读一定要对文章仔细的阅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在答题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在文章中找到相对应的答案,即可答出。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家有“胡同”

——忆陈垣先生

陆其国

说家有“胡同”,容易让人误以为家坐落在胡同里。想想也是,家在胡同再正常不过。如说胡同在家里——即家有“胡同”,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确有一个人这样说,他就是历史学家陈垣。

陈垣字援庵,生于1880年,卒于1971年,广东新会人。辛亥革命后,陈垣到北京,开始钻研文史。后在北大、北师大、辅仁大学、燕京大学等校任教。从1926年起任辅仁大学校长。一生从事教育达七十年,并先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平图书馆委员、故宫博物院理事兼故宫图书馆馆长等职。

陈垣是李希泌的父执,李曾撰文说起有一次陈垣的助手和学生刘乃和在老师家,遵师命去书房取一部《元六十家文集目录》稿本,陈垣告诉刘此书在第几条“胡同”第几层书架;一会儿又要取一张老照片,那在第几条“胡同”第几层书架,刘皆随手取来。李希泌对陈老这样得心应手地使用自己的图书资料,既惊讶,又佩服。1964年夏,李希泌陪同亚非学会负责人艾毅根拜访陈垣,应客人要求,陈垣请适在他家的刘乃和领客人参观厢房里的藏书。“厢房的面积并不大,但书架一行一行地排列得很整齐,行与行之间留有一条通道,陈老名之为‘胡同’,顺序名之为‘第一条胡同’、‘第二条胡同’……。书架上的书也放得很整齐。陈老对哪本书放在第几条胡同第几个书架都记得一清二楚。”(李希泌语)

原来“胡同”是陈垣喻指他的藏书室。在我看来,陈垣自况家有“胡同”,盖缘于他腹有诗书。腹有诗书的人,即使家无“胡同”,依然可以气定神闲,因为他已在心里“砌”起了“胡同”;反之,腹无诗书,即使在家里砸钱堆起再多的“胡同”,不过是附庸风雅,华而不实。由是观之,一个人要做到腹有诗书,家里有无“胡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里要有“胡同”;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这里包含的已不仅仅是学问和学识,还有人品人格,乃至学术精神。能完成这种抵达的人很少,就像陈垣家有“胡同”,并与之融会贯通的人很少一样。但惟其少,才更令我们这些后人敬仰。敬仰他,也是敬仰真学问、真学识,更是敬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

陈垣的弟子赵光贤,曾对梁启超根据《新唐书•薛延陀传》里“值贞观二年突厥叶护可汗见弑”的记载,考证出唐玄奘赴印度出发年代为贞观元年,而非历来以为的贞观三年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他读到1924年10月上海《东方杂志》第21卷第19期上发表的陈垣《书内学院校慈恩传后》一文,该文将梁氏的诸条考证一一驳倒。“其中有一条我记得最清楚,就是先生据《通典》、《册府元龟》诸书,证明在贞观元年(不是二年)被杀的是统叶护,而玄奘到西突厥素叶城见到的是统叶护的儿子肆叶护。一字之差,遂成大错。当时我想,原来我国还有比梁氏更高明的人,从此使我五体投地地佩服的人不是梁任公而是援庵先生了。”(赵光贤语)

当然,做一个学人,学问固然重要,风骨更不可缺。《通鉴胡注表微》是陈垣一部呕心沥血之作,从这部书很可以看出陈垣的风骨。陈垣读胡三省《通鉴注》时,正身处敌伪统治的北平,人民生活在黑暗中。他说自己“精神异常痛苦,阅读胡注,体会了他当日的心情,慨叹彼此的遭遇,忍不住流泪,甚至痛哭。”感情的接近,思想的相通,各自身受的苦难,驱使陈垣下决定为胡注写出“表微”。这部著作彰显了胡三省的内心情怀,也凸显出陈垣的民族气节和学人傲骨。

小题1:文中说“这是一种先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抵达”,作者认为应该如何实现这一“抵达”?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概括。(4分)

小题2:文章标题为“家有‘胡同’”,但后两段并未提及“胡同”。请说明后两段这样写的作用。(5分)

小题3:文中说“做一个学人,学问固然重要,风骨更不可缺”,这句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联系你熟悉的学人,谈谈你的理解感受。(6分)

判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