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本诗作于杜牧任宣州团练判官期间,当时杜牧常去城中开元寺游赏。此篇抒写俯瞰宛溪、极目五湖的今古感慨。范蠡:辅佐越国勾践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泛舟五湖,经商成巨富,自号陶朱公,后人尊称“商圣”。
小题1:本诗中间两联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绘景物?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小题2:本诗结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尾联简要赏析。(4分)
答:
小题1: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1分)诗人抓住山色之间飞鸟来去之态,秋雨连绵家家挂上天然雨幕之形;绿水之畔人歌人哭,楼台夕照竹笛悠悠之声。(2分)视觉与听觉有机结合,形态与声音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安静祥和的湖光山色图。(1分)(也可以答“动静结合”的手法,简析略)
小题2:本诗结尾抒发了作者对古人的缅怀思慕和弃绝官场、纵情山水的情感。(2分)作者从上面两联的眼前安静祥乐之景而想到曾经功勋卓绝却功成身退、泛游五湖的范蠡,在烟树参差之中,油然而生弃绝官场、纵情山水之情。(2分)
小题1:三、四两句是景色描写。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语出《礼记·檀弓》:“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象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情感和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作者借范蠡的典故,表达出对古人的崇高风范的追思和功成身退、纵情江湖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