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酋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霜天晓角·题采石蛾眉亭
【宋】韩元吉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
暮潮风正急,酒阑闻塞笛。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
【注】《宋史·孝宗本纪》载,隆兴二年十月,金人分道渡淮,十一月一入楚州、濠州、滁州,宋朝震动,酝酿向金求和。这就是作此词的政治背景。
小题1:上阕写景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4分)
小题2:“试问谪仙何处?”这一句蕴含了词人丰富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小题1:①夸张,“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峭壁如削、倚天而立、直插江中的雄奇壮美之景;②拟人,“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句运用拟人,写青山似女子蛾眉不展,凝愁带恨,寄寓了词人内心的愁苦;③比喻,“天际两蛾凝黛”句将江天之外两座夹江而立的远山比作女子的蛾眉,突出了远山的秀美。(修辞结论1分,分析1分,答对两处即可评4分)
小题2:“谪仙”李白一生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却壮志未酬。词人借用典故和设问,抒发了自己虽心系边关,渴望收复失地,却在当时投降派掌权得势的情况下无法施展才能实现抱负的愁恨苦闷以及想要摆脱愁恨苦闷而又不得的无可奈何。(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并有分析2分,答对两点即可评4分)
小题1:
题目分析:的上片,采用于动写静手法。作者随步换形,边走边看。起句“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气势不凡。先是见采石矶矗立前方,作者抬头仰视,只觉峭壁插云,好似倚天挺立一般。实际上,采石矶最高处海拔才一百三十一米,只因横空而来和截江而立,方显得格外倚峻。待作者登上峰顶的蛾眉亭后,低头俯瞰,又是另一幅图景。只觉悬崖千尺,直逼江渚。这开头两句,一仰一俯,一下一上,雄伟壮丽,极富立体感。“天际两蛾凝黛,愁与恨,几时极!”作者骋目四望,由近及远,又见东、西梁山(亦名天门山)似两弯蛾眉,横亘西南天际。《安徽通志》载:“蛾眉亭在当涂县北二十里,据牛渚绝壁。前直二梁山,夹江对峙,如蛾眉然。”由此引出作者联想:黛眉不展,宛似凝愁含恨。其实,这都是作者情感的含蓄外露,把人的主观感受加于客观物体之上。
小题2:
题目分析:“试问谪仙何处?青山外,远烟碧。”很自然地,作者想起了李白。李白曾为采石矶写下过著名诗篇,在人民口头还流传着许多浪漫神奇的故事,如捉月、骑鲸等:更为重要的是李白一生怀着“济苍生”和“安计稷”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像东晋谢安那样“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但他壮志难酬,最后病死在当涂,葬于青山之上,至此已数百年;而今但见青山之外,远空烟岚缥碧而已。韩元吉虽然身任官职,但在当时投降派得势掌权的情况下,也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读者从虚无缥缈的远烟中,已能充分领悟到他此刻的心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