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3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0年10月21日,中俄边境小城满洲里,二道街张姓木铺。两名伐木工,风尘仆仆而来。……店主把他们安顿下来。可5天后,二人却在店内暴亡。……但人们万万没有想到,一场持续6个多月、席卷半个中国、吞噬了6万多条生命的大鼠疫正滥觞于此。这一天是宣统二年九月二十三日,西历19l0年10月25日,例来被公认为东北大鼠疫的发端。后来经考证,其实早在1910年 * * ,俄国西伯利亚就已经发生了疫情,但西伯利亚人烟稀少,居住分散,再加上俄国方面控制严密,疫情没有扩大。出于对自身的保护,俄国把大量疑似染病的中国劳工驱逐回国。劳工们带着病毒,沿铁道一路向南。……一时“疫气蔓延,人心危惧”,有如江河决堤,不可遏止。

——2009年2期《新华文摘》

材料二  19l0年12月初,外务部右丞施肇基收到了俄日两国的照会,俄国和日本以清政府无力控制疫情为名,要求独立主持北满防疫事宜。……早年曾赴美留学的施肇基深谙国际外交,他知道答应俄日两国独立主持东北防疫的要求,无异于把东三省的主权拱手送出。……只有控制住疫情才能堵住列强之口,而且主持东北防疫的绝不能是外国人。

——2009年2期《新华文摘》

材料三 日内瓦2009年11月6日电,世界卫生组织6日发布通报说,近来一些国家报告在猪、猫等动物身上检测到甲型H1N1流感病毒,各国应密切关注甲型流感在动物中的传播,监测病毒可能出现的变化。

——新华社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政府针对鼠疫采取的措施。导致了什么后果?在中国,鼠疫是通过哪些渠道蔓延扩散的?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1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俄、日要求“独立主持北满防疫事宜”的目的。当时清政府官吏施肇基等人对此问题的认识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12分)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当今社会在应对流行性疾病时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对此你有何认识?(6分)

答案

(1)措施:严密控制,将大量疑似染病的中国劳工驱逐回国。(5分)

后果:疫情在俄国没有扩大,在中国迅速扩散,形成席卷中国东北、吞噬6万多生命的大鼠疫。渠道:人口流动、沿铁道扩散。(5分)本质:世界市场的形成(联系加强)和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加剧了传染病横行。(4分)

(2)目的:趁机控制中国东北,攫取东北主权;控制疫病蔓延。(4分)

认识:控制疫情不但关系着亿万生灵,而且关系着东北主权、国家存亡。(4分)说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部分官员的民族意识、国家主权意识也在增强。(4分)

(3)不同:国际社会通力合作,充分发挥世界卫生组织的领导、协调功能。(3分)认识: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人类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反对损人利己,避免损人害己。(3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城市的标识

  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假如你在一个傍晚被掳掠到某地,你被关在一所封闭的房间里,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街道,你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你会发现这一座城市和另一座城市,它们彼此之间竟然是如此相像。

  那些高耸的大厦和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翅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那么街道呢,满街的霓虹灯和高架的立交桥,更让你茫然无措。你曾试图辨别街道——却只见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像是你所在的那个城市的“克隆”   弟兄,就好像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统锁成了一个连体人。还有街上川流不息的轿车们,也都像是刚刚从你那个城市蜂拥而来。本田丰田奔驰捷达桑塔纳夏利……你被熟悉的车牌团团包围。

  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第二天天亮时分,你终于在楼角那儿,从太阳升起来的方向,发现了一棵树。

  那棵树有一种端庄的王者风度,两人合抱粗的树干呈深黑色,树枝如巨大的龙爪,遒劲而伸展,缀满了繁密的树叶,即使在深冬也依然葱郁。树底下落着紫黑色的小果子,一阵若有若无的香气淡淡的袭来……

  你知道那是一棵香樟树,北方没有香樟树,它立于江南,是杭州市的标识。

  后来,你看见,街中央有一座绿色的小岛,垂挂着浅褐色的流苏样密密的枝条,构成一片完整的森林。那是榕树——你在福州或是广州。你看见婀娜苗条的柳树——你是在海口。你看见街边重重叠叠挺拔苍劲的油松——那是在长春。

  最后你睁开眼,你看见了秀气而坚韧的国槐,细碎密集的树叶为街道铺就一片浓阴,白中透着淡黄色的小花,飘来久远而古老的京城气息…… 

  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如今,惟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从迷途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交叉小径。

  我们曾经千姿百态、各具风韵的城市们,已被钢筋水泥、大同小异的高楼覆盖,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阴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在冷冰冰的建筑物和街道中,它是最有耐心与人相伴的鲜活生命;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形状中,它是惟一不可被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也许有一天,树就成为城市的灵魂。

  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啊,那是大自然留给我们最后的馈赠,也是城市仅存的个性了。

1.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了城市之间的相像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画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城市的标识”——树之前,文章为什么要写城市之间彼此相似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运用第二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