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打电话、疲劳驾驶、超速超载、集体闯红灯、公共场所吸烟、乱丢垃圾、谎言逼停高铁、航班……。有令不行、法律法规有空子就钻,违法违规现象愈演愈烈,甚至成为可怕的习惯。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痛批身边的“习惯性违法”现象。然而有市民认为,对“习惯性违法”不必大惊小怪,代表委员痛批身边的“习惯性违法”是小题大作。理由在于:
(1)“习惯性违法”的毕竟是少数人,不会对社会造成什么大的危害。
(2)“习惯性违法”都是一些生活中的常见小事,算不上真正的违法。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评价该市民的理由是否能充分支持其观点,并加以分析说明。
事物的发展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分该市民陈述的理由认为 “习惯性违法”是少数人,不是真正违法,社会危害性有限,看到了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但该市民陈述的理由同时又否认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看到少数人的“习惯性违法”现象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变成真正的违法,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4分实际生活中,我们既要看到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承认“习惯性违法”是少数人,也不是真正违法,但更加要看到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防止反向的量的积累,防止少数人的“习惯性违法”引起更多人的“习惯性违法”、变成真正的违法,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4分
因此,该市民的理由不能充分支持他的观点。2分
(也可以使用:矛盾观点,一分为二;整体与部分)
题目分析:评价类试题一般要谈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要指出观点的局限性。市民认为,代表委员痛批身边的“习惯性违法”是小题大作的合理性在于看到了“习惯性违法”是少数人,社会危害性有限,看到了量变和质变的区别,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质变。不合理处在于没有看到“习惯性违法”现象日积月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用矛盾的观点,题中市民的观点只看到了“习惯性违法”不会对社会造成大的危害,没有看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小的缺点不加以防微杜渐也可以变成大的错误。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分析,从部分也会影响整体的角度作答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