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理智的人使自己适应这个世界,不理智的人却硬要世界适应自己。这句话告诉我们,面对从小学到中学这一新环境的变化,我们要

A.努力改变环境

B.学会回避

C.去积极适应

D.任其发展,得过且过

答案

答案:C

题目分析:本题背景材料中的名言强调进入新环境后,要采取合适的方法主动适应新环境,因而C的说法是正确的,C选项是正确答案。第①种说法太绝对,要去适应而非硬要改变,因而应排除;第D选项说法中得过且过的做法是错误的,应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因而也应排除。综述选C

材料题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敬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