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
南海旅次
曹松①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曹松是舒州(今安徽潜山附近)人,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
小题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颈联作一赏析。(6分)
答:
小题2:请结合全诗主题,简要分析诗歌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效果如何?(5分)
答:
小题1:(6分)颈联初句写晨景,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描绘了一幅羁留之地日复一日的凄清画面。(3分)颈联通过描写早角、残潮、霜、月等最能牵动归思的景色,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意境,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深切的归思之情。(3分)
小题2:(5分)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处于抑制状态的归心,每到春天都受到刺激,引起归思泛滥,就象被春风催开的百花,竞相怒放,不由自主。(1分)生动贴切地表现出归思的纷乱、强烈、生生不已、难以遏止。至此,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归之情由上文几经婉转,终于得到了尽情的倾吐。(3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大意的基础上,首先找到颈联“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仔细品读,体会该句的意境,然后找到关键词,结合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从“早角”“霜”“残潮”“月”这些关键词中,可以联想到晨景的画面:号角声凄凉,霜慢慢的散去;明月在残潮的回荡中升上夜空,夜色清凉。从环境描写的作用来看,诗人在这里渲染此地景色的凄凉,是为了烘托自己内心的凄清孤寂的心情,然后还要回答出作者深切的思归之情。
小题2:
题目分析:先找到诗句尾联“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反复品读,结合着注释“因屡试不第,长期流落在今福建、广东一带”加以理解诗歌意境和主题。但在回答的时候,要结合着对主题的理解,把表现主题的表现手法回答出来。 从句中关键词“似”、“争”、“被春催”可知,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百花喻归心,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思归的强烈、难以抑制,达到了让读者产生共鸣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