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中的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材料二    表青海省2000 年和2010 年人口数据    

(1)描述图 所示区域积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歌谣所反映的西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西宁市环境人口容量高于青海省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二概括青海省2000~2010年的人口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由东向西积温逐渐降低,地势由东向西逐渐抬升。

(2)昼夜温差大,地势起伏大( 天气多变) ,植被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

(3)位于河谷地区,气候条件较优越(1 分) ;科技发展水平较高。

(4)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答出两点即可)     有利:劳动力较丰富,社会抚养比下降;不利:就业压力加大。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五题。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它的基本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具有长远、持续的发展能力。1978年第四十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之表述为:“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致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这一表述被公认为是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界定。但它仅仅是一个原生的、基本的界定。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概念内涵的认识逐渐丰富与加深。

首先,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中,必须先实现思想的转变,认为世界观、价值观的转变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关键。必须变人类与自然对立、以征服自然为成功、无穷无尽地向自然索取的世界观为人类与自然平衡协调、爱惜资源、爱护环境的世界观,必须变物质消耗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的价值观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理性价值观,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群体、今世与后代平衡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就是说,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也是一种新的价值观,新的发展观的实现必须得到新的价值观的支持。

其次,可持续发展这一新的发展观虽然是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但其中也包含着个人与群体、今世与后代的关系。地球是一个整体,资源、人口、生态环境相互制约;社会也是一个整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制约。只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想为我们真正理解教育的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供了科学、有力的思想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人类自我意识的飞跃。一方面,要求人们高扬人文理性旗帜,追求真善美,理解人生目的、价值与人生幸福,具有全新的视野和全新的智慧;另一方面,其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幸福和人的全面发展,恢复人的主体性地位,恢复人的价值与尊严,避免成为“经济动物”和“科技奴隶”。

选自刘建《可持续发展与高校德育系统研究》,有删改

下列各种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

B.传统的社会发展观会使人变成“经济动物”和“科技奴隶”。

C.传统的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可持续发展观是以物为中心。

D.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但要求优先发展教育,而且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