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小题。(11分)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扶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宋神宗元丰六年作者因诗中讽刺宋兵久屯失利被奏,贬为郴州酒税,经过岳阳楼,登临有感,故有此词。

小题1:上阕“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何深意?(5分)

小题2:下阕“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词说说它的妙处。(6分)

答案

小题1:王维在渭城送别受朝廷派遣出使安西的元二,作《渭城曲》即本词中所提的《阳关》曲。(《阳关》本为王维的诗1分,送别友人之作1分。)词人此时是遭贬南行的迁客,不是奉命出使的使臣,化用此典,说请不要唱《阳关三叠》这样的送别曲了。在劝止中包含着悲苦和哀怨。作者怕听了这首送别曲,会加深已经难忍的迁愁谪恨,情辞恳切而沉痛。(每句一层,每层1分。)

小题2:这首词表达的是作者无端遭贬的愁恨以及思君、忧国、怀乡等复杂的感情。(2分)而这两句因夕阳而念及国君和故乡,不仅借景抒情含义蕴藉、耐人寻味,而且也给全词的意境增添了悲壮的色彩,很有感染力。(4分)

小题1:

题目分析:张舜民,北宋词人,做过监察御史,曾因党争遭贬迁。这首词是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官郴州途中,登临岳阳楼时所作。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城西门上,面对洞庭湖临水而建,气势雄伟,是我国江南名楼之一,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据传这里曾是三国吴将鲁肃训练水 师的地方,唐开元四年(716年)中书令张说谪守岳州始建此楼,至宋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时重修,因请范仲淹撰写了《岳阳楼记》而声名 大震。古人登临此楼留下的名篇佳什极多,其中诗写得雄浑壮阔的,以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及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 坤日夜浮”(《登岳阳楼》)最为历代所传诵。张舜民的这一首应是词写岳阳楼的一篇具有代表性的佳作。 词的上阕,“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是从屈原的《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转化而来。短短两句呈现的是一幅箫疏的景象:洞庭湖,秋 水与长天一色,茫茫无际;秋风里,万木凋零,树叶在君山之上纷纷飘落。君山,是洞庭湖中的一个小岛,又名洞庭山,相传虞舜之妃湘君曾游此,故名。作者立于 岳阳楼上鸟瞰君山历历在目,但未必能看到片片落叶,这很可能是作者当时正处于失意中的一种感觉,他把自己的处境与落叶联想到一起。如是,这景语也就是情语了。“十分斟酒敛芳颜”,这时作者已从楼前转到了室内。一位歌女正满满地斟上一杯酒,收敛起笑容,打算为客人唱一曲送别的名曲《阳关三叠》。但是作者没有同 意,“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我不是当年王维在渭城送别西出阳关的元二,而是即将南下的迁客,不唱也罢。这看是一句表面话,但其中却饱含着作者 的无奈、辛酸和悲痛。

小题2:

题目分析:  词的下阕,“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这是酒后作者带着几分醉意再次来到楼前,他扶着高楼上的栏杆,放眼远眺,只见淡远的天空,白云在悠闲地飘动。作者的 思绪随着这飘动的白云不由猛然惊起:“何人此路得生还?”古时岭南一带素称蛮荒绝域,成了历代贬官的流放之地。唐代宰相李德裕被贬海南时曾有诗:“一去一 千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这时的作者一定是想到了前辈文人的命运,也想到了自己的命运,这才发出了如此令人震撼的悲叹。词的末两句, “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这是从白居易的《题岳阳楼》诗:“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的化用。长安是借指宋朝的汴京。作者因回首夕阳而念及 家国,这既有难言的愤懑,也有无限的眷恋。语意双关,耐人寻味。   这首词在内容层次上有很大的跳跃,但结构安排自然得体,了无痕迹。全词起伏跌宕,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内心复杂的感情,深沉真切,动人心魄。这是一首格调很高、有较强感染力的好词。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