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实验题

现有“6V 4W”的灯泡一个,“6V  2W”的灯泡两个,开关一个,导线若干,只有15V的电源一个,怎样设计电路能让这三个灯炮都正常发光?文文和丰中丰初步研究之后认为,必须还要有一个电阻,现只增加一个电阻,结果他们设计了两种不同的能满足上述要求的电路.

(1)你能设计出这两种电路吗?试画出电路图.

(2)爱动脑筋的丰丰认真比较了两种设计方案之后,认为其中一种设计方案更省电,试通过计算说明,哪一种电路没计更节约电能.

答案

(1)

(2)“6V 4W”的灯泡灯丝电阻

“6V  2W”的灯泡灯丝电阻

在图1中,三个灯并联,,所以R=4.5Ω,

三个灯并联后的总电流和串联电阻电流相等,=解得R=6.75Ω.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

P总1=2W+2W+4W+12W=20W.在图2中,R′的电压UR=U﹣U1﹣U2=15V﹣6V﹣6V=3V,

电流,R′消耗的电功率

P总2=2W+2W+4W+2W=10W.很明显P总1>P总2,所以图2的电路图设计更节约电能.

综合题

(60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成帝建始元年……大风从西北起,云气赤黄,四塞天下,终日夜下著地者黄土尘也。

——《汉书·五行志》

从现有的资料看,西汉400年间,沙尘暴的记录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

据正史的明确记载,两晋155年间,“黄雾四塞”一类异常天气的记载就有8次之多,平均19.37年一次。……唐代289年间,沙尘暴共25次,平均11.56年一次。

——王子今《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图中的箭头和弧形虚线表示农耕活动扩展的方向和范围。地图摘自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1)依据材料一图文资料,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沙尘暴发生的趋势以及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7分)

河西走廊在绿洲历史时期水草丰美,是来往于中原和西域之间的交通要道。早在公元前2世纪,人们就在这个地区进行屯垦,政府为保护道路畅通置酒泉、张掖、武威、敦煌等郡。唐代在此地置凉州(武威)、甘州(张掖)、瓜州(安西东南)、沙州(敦煌)。故《资治通鉴》称这里是“闾阎(民居)相望,桑麻翳野。”但唐宋以后,由于滥伐山林和战争摧残,植被受到极大破坏。元明清时期,大量人口在此地垦殖,再加上干旱少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风沙横行,许多绿洲最终成为沙地。随着河西走廊自然环境的恶化,它的经济地位大大下降。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中图文资料,分析河西走廊在唐宋前后历史地位的变化及原因。(9分)举例说明该地区在汉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4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