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霜天晓角·人影窗纱

(宋)蒋捷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注】①从他:听任他。②檐牙:高高翘起的屋角。

小题1:词中的说话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4分)

                                                                               

小题2:请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3分

                                                                            

答案

小题1:形象:①性格温和(可结合“折则从他折去”具体分析);②善良(可结合“折则从他折去”“檐牙枝最佳,折时高折些” 具体分析);③“细心”或“细腻”(可结合“是谁来折花”“知折去,向谁家”具体分析);④“爱美”或“品味高雅”(可结合“须插向,鬓边斜”等句子具体分析)。(以上4个要点,答对1点得2分;答出其中两点可得满分。)

小题2:语言特点:朴素自然(或通俗化、口语化)。如“是谁来折花”“知折去,向谁家”“折时高折些”等语言,都是口语化的语句,明白晓畅,一看就懂。(答出语言特点,2分;能结合诗句分析,1分。)

小题1:

题目分析:词是通过心理活动来反映另一个人物的行动的。起笔直白,“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看到纱窗上有个人影映在,她想:是谁到自家的院子里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如果想折,就要让折花人好好折去。“知折去、向谁家?”提出问题:这人是哪家人,要把花折到哪里去。“须插向、鬓边斜。”定折花人是女人,而家中的花,檐牙的树干高处的最好,索性把情况告诉她。要把好花插在鬓发旁边。在纱窗上的人影的动作中,看出折花者是一女性。折花者的动作也是借影子反映出来。而主人则也应是女性,而且是深居闺中的女性。

小题2:

题目分析:这是一首清新、活泼的小令。因受到当时新兴的散曲的影响,表现出散曲的白描、轻巧的特点,同时又保存了宋词的“骚雅”和疏淡。这首词是个很精致的作品。以散文化的特写,点出生活情景。描写人物的活动的心理较为含蓄。用词不精雕细琢,而崇尚自然,令人耳目一新。

问答题 简答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