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8分)
次韵傅惟肖
萧德藻
竹根蟋蟀太多事,唤得秋来篱落间。
又过暑天如许久,未偿诗债若为颜。
肝肠与世苦相反,岩壑嗔人不早还。
八月放船飞样去,芦花丛外数青山。
【注】傅惟肖,字应求,宋代南安人。曾知清江县。萧德藻:南宋诗人,自号千岩老人。曾任湖北参议、湖州乌程令等职。
小题1:赏析第二句“唤得秋来篱落间”中“唤”字的巧妙之处。(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从思想情感的角度,赏析全诗。(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唤”字运用拟人的手法,极富艺术表现力。(1分)秋本自来,如何“唤得”?蟋蟀无知,又岂知“唤”?诗人偏用一“唤”字,好像蟋蟀多事,有意地将秋天“唤”来人间了。诗人心绪不佳,秋来有些烦事闹心。(1分)但用一“唤”字,令人顿觉妙趣横生。不仅冲淡了恼人情绪,而且显得幽默风趣,诗意盎然。(1分)
小题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厌倦官场、鄙弃世俗、急欲归隐山林的思想情感。(1分)
诗人首联无端责怪蟋蟀,含蓄地反映了他落寞寂寥的心情。(1分)颔联埋怨自己诗债未偿,很难为情,流露出公务琐事不胜其烦之意。(1分)颈联意近陶潜“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先明言自己秉性与世人热衷功名利禄格格不入,然后用拟人手法反面写“岩壑嗔人”,实则埋怨自己没有早归山林。“还”字意谓自己本是山林中人,只是在外未归而已。(1分)诗人归心似箭,尾联于是兴奋地幻想着辞官归隐青山的情景,诗人的急切和终得解脱的轻松畅快跃然纸上。(1分)全诗主要通过借物达意,宛转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隐逸山林的情怀。
小题1:
题目分析:这首诗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采用借物达意的手法,文出正面,诗出侧面,把所写的景或物“理性化”,带有理智和意志。这种理性化的物象,被写成不能理解人的心理,因而将某种情绪迁怪于物。诗人的心情是落寞寂寥的,无端责怪蟋蟀“太多事”,并“唤得秋来”,让蟋蟀蒙受了不白之冤。3分。手法1分,具体赏析1分,表达效果1分。大意对即可。
小题2:
题目分析:这首诗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采用借物达意的手法,文出正面,诗出侧面,把所写的景或物“理性化”,带有理智和意志。这种理性化的物象,被写成不能理解人的心理,因而将某种情绪迁怪于物。诗人的心情是落寞寂寥的,无端责怪蟋蟀“太多事”,并“唤得秋来”,让蟋蟀蒙受了不白之冤。“岩壑嗔人”用的也是这种手法,诗人隐逸山林的心意宛转曲折地通过“岩壑嗔人不早还”表达出来。这样写笔致活泼,而且富有幽默感。诗人将自己的心理移就于蟋蟀、岩壑,这只是一种设想,通过对蟋蟀、岩壑的猜想,宛转地表现出内心的复杂心情。而诗中的蟋蟀、岩壑,它们的本性都没有变,在诗中也没有被用来比拟人,也没有以人来比拟,这种手法不同于拟人修辞手法。这种手法也不同于一般的“诗家语”,比如岑参的“遥传杜陵叟,怪我还山迟”,和“岩壑嗔人不早还”有些相像,但毕竟还是不一样的。5分。观点1分,具体分析4分。大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