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项选择题

关于说服,正确的说法包括()。

A.说服者的吸引力与说服力呈正相关

B.畏惧情绪一定会增强说服的效果

C.预先警告有利于说服

D.自尊水平高的人不容易被说服

答案

参考答案:A, D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社会心理学中态度转变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有多个方面:

(1)传递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的威信、立场、意图和说服力);

(2)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信息倾向性);

(3)接受者方面的影响因素(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性、人格因素、个体的心理倾向);

(4)情景因素(预警、分心、重复)。

其中,如果接受者对高吸引力的传递者有较高的认同,就容易接受他们的说服。故选项A正确。在人格因素方面.如依赖性较强的接受者比较容易被说服、自尊性水平比较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的态度不易转变。故选项D正确。而信息差异、畏惧和重复和说服效果之间是呈倒"U"形曲线关系。这是因为任何态度的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这种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而信息如果唤起人们的畏惧情绪,一般有利于说服。但畏惧与态度转变的关系不是正的线性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的效果(选项B错误)。但是,如果畏惧太强烈,反而会使人失去行动的能力或使人忽视、拒绝沟通本身,结果会使态度转变较少。研究发现,中等强度的畏惧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最后,信息为中等频率的重复,说服效果较好。重复频率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说服。而预警和分心均有双重作用:这是因为如果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对态度对象的卷入程度低,预警可以促使态度的转变,反之,如果态度与接受者的利益密切相关,预警反而会抵制态度的转变(选项C错误);分心也是如此,只有当分心能干扰在没有分心的情况下有效的反驳过程时,分心才能导致被说服。也即当议题是我们熟悉的、而且我们已经对此形成自己的看法时,比我们没有形成一定的看法时,分心更容易导致被说服。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①公元2000年到来之际,人类忽然发现多少年来对生命的认识将被重新改写。1997年克隆羊的诞生,使奋类可以利用生物体上的一个非胚胎细胞复制生命;仅仅两年之后的新发现,将使人类可以利用无生命的物质创造出新的生命来。 

②世。界权威的科学刊物《科学》杂志报道了这个惊人的发现,科学家已经找到了形成生命所需要的基因数量。这个消息犹如‘发重磅炸弹,轰动了科学界。人们认识到,这意味着科学界能够利用没有生命的化学物质在实验室中制造出生命来。 

③美国马里兰州基因组研究所对一种细菌进行层层拆解,一直拆到生命所必需的基因。科学家们发现,构成一个简单生命至少需要265到350个基因,这300个左右的基因是建构生命体最小的分子指令集。该基因研究所的遗传专家克雷格·文特尔博士说,这项研究是用生物体全部基因的集合,即基因组(genome),对生命重新定义。 

④科学界研究的这种细菌生存于人类的生殖器及肺部,是世界上最小的生物体。它不会给人体带来什么疾病,但所含的基因数目少于任何其他已知生物。人类基因数在80000到140000之间,而这种细菌只有480个。克雷格·文特尔等人使细菌中的基因逐个失去活性,如果细菌死亡,说明这一被杀死的基因是细菌成活所必需的,通过对大量细菌的测试,他们发现了这种细菌成活所必需的基因。由于这种细菌是最简单的生命形式,因此它所必需要的基因数量也就是生命所必需的基因数量。

⑤《科学》杂志还报道产,经过分析发现,这种细菌的必需基因中,有100个基因的功能目前仍不清楚,这些未知但却是必需基因的存在,表明人类尚未了解关于基本生命的每一件事;

对一、二段有关内容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1997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的诞生,标志着克隆技术的胜利成功

B.2000年到来之际,美国科学家的“新发现”创造了人类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C.克隆技术是利用生物体上一个非胚胎细胞复制生命

D.“新发现”则意味着科学家将用化学物质制造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