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   县斋愁坐作

葛胜仲

秋晚寒斋,藜床香篆横轻雾。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云外哀鸿,似替幽人语。归不去,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

[注]公元1108年,葛胜仲由礼部员外郎被贬歙州休宁,这首词便作于此时。县斋:县衙斋室。

小题1:本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愁绪?(5分)

小题2:“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小题1:羁臣远谪的忧愁;(2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痛苦。(3 分)

小题2:景语作结(或融情于景)(2分),无数的乱山,落日的余晖,荒芜的城池,苍茫的鼓声,渲染(烘托)了纷乱凄清的气氛,(2分)意蕴悠长,表达出词人愁苦哀伤的心情。(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全篇紧紧围绕“愁”字展开,以富有特征的景物──晚秋寒斋、芭蕉夜雨、云外哀鸿、乱山无数、斜日荒城、暮鼓声声,勾出了一个典型环境,有力地烘托出一位寒斋愁坐的人物形象,令读者可以见其景、闻其声、感其情、悟其心。具体来说,有贬谪的忧愁,也有对家人的思念。

小题2:

题目分析:此句紧承上句而来,为什么“归不去”,词人未明写,而是以“乱山无数”的形象出之,“山无数”可见归程障碍重重,着一“乱”字,更加重了归程艰险,这“乱山无数”的形象,自然也就蕴含了词人心绪烦乱与忧愁。这是眼前景,更是心中景。结句“斜日荒城鼓”,暗点词题“愁”字,照应开头,写在深秋的斜晖中,词人身处一片荒城之中,听暮鼓声声,那迁客羁臣凄凉孤寂的感受何处诉说?最后两句之妙,在于以景结情,那乱山、斜日、荒城、暮鼓,都染上了词人的主观色彩,加深了题旨的表达。

选择题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