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暮春回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小题1:本诗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一番暮春景象?请简要分析。(3分)

答:                                                          

                                                              

小题2:全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                                                              

                                                                  

答案

小题1:本诗前两句诗人借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描绘出鸟稀花落、春光逝去、凋零空寂的暮春之景。

小题2:全诗主要运用了对比(或反衬)的手法,用鸟稀花残来突出幽竹的“不改清阴”之情志(2分),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幽竹”不畏春残、不为俗屈、坚守节操的高尚品质的赞美之情(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谷口”二字,暗示了题中“故山草堂”之所在;“春残”二字,扣题中“暮春”;以下几句都是“归”后的所见所感,思致清晰而严谨。谷口的环境是幽美的,春到谷口,更是别具一番景色。然而,此次归来却是“春残时节”,眼前已是黄鸟稀,辛夷尽,杏花飞了。黄鸟,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 “稀”、一“尽”、一“飞”,烘托出春光逝去,了无踪影的一派空寂、凋零的气氛。

小题2:

题目分析:在这首诗中,钱起正是以春鸟、春花之“改”——稀、尽、飞,反衬出翠竹的“不改”,诗人爱的是“不改”,对于“改”持何态度,当然就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见,诗的一、二句并没有赞美春鸟、春花之意,更没有为它们的消逝而惋惜,而是在感慨它们随春而来,随春而去,与时浮沉,不能自立于世的品性。“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以流水对的形式,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写法,生动地抒发了诗人的怜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这个物我相亲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诗人对幽竹的赞美,对那种不畏春残、不畏秋寒、不畏俗屈的高尚节操的礼赞。所以它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它那深刻的蕴涵又给人无穷的回味。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