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杂诗(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①。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①汉家营:借汉指唐,这里指唐的兵营。②龙城:匈奴祭天的地方,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这里借指敌方的要塞。

小题1:请赏析“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的妙处。(5 分)

小题2: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答案

小题1:(1)写法别致,借物抒情,诗人借月亮表达了闺妇和征夫每当月夜,却不能共赏,只能异地相思相忆之苦;(3分)(2)“可怜”既形象地再现了征夫思妇的凄清孤寂的处境,又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同情。(2分)(只要分析出此联妙处,就酌情给分。另有赏析如:诗人别出心裁,写了思妇在闺,征人在营,同在月华照耀之下,却不能同赏;闺中营中,仰头同望一轮明月,大有今昔不同之慨;过去,月光射入闺房,夫妻团聚,情笃意厚,花好月圆,那团園的明月就成为他们美满生活的象征。而今呢?不论月亮是高悬边关。还是低窥闺户,都失去了昔日的光彩而显得愁容惨淡。在思妇看来,丈夫远征,月色被带到军营里去了。在征夫心里,月亮越是载着昔年夫妻赏月的美好回忆照临上空。越是感到屯戍边域,凄清难熬.两句十字,组成一幅流水对,读来不觉其为对联,而颇有对比效果,以欢会之忆衬托离别之苦,自有感人力量。)

小题2:本诗通过描写闺中怨情(闺中少妇和久戍未归的丈夫的两地相思之情),(2分)揭露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1分)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1 分)也委婉、含蓄地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求过和平安宁生活的心愿。(2 分)

小题1:

题目分析:颔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是借月抒怀。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见月怀人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而这里只写月不写人,意象反而更丰富生动。这“闺里月”既是思妇的眼中月,又是征人的眼中月,既有千里共婵娟之意,又有思妇心神飞度,想见征人之意。诗意双关,征夫、思妇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显得清新别致。

小题2:

题目分析:自汉魏以来,诗人常以“杂诗”为题写诗,类似“无题”诗,内容多是慨叹人生或离别相思的。沈佺期写有《杂诗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本诗中“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就很明确的表达了反战情绪。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