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汉阴驿与宇文十相遇,旋归西川,困以赠别

窦巩

吴蜀何年别,相逢汉水头。望多心共醉,握手泪先流。

宿雾千山晓,春霖一夜愁。离情方浩荡,莫说去刀州。

小题1:从全诗看,诗人的“泪”因何而流?(6分)

小题2: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小题1:①与朋友久别重逢,感慨万千。②与朋友同为游子,思乡情浓。③与朋友刚刚相逢,旋即别离。(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1)描写了春天早晨雾绕千山、春雨绵绵的环境。(2)作用:①点出了离别的时间、季节和离别的环境气氛。②供托了离别双方内心的绵绵愁情。〈5分.“环境” 1分,“作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

题目分析:解答此题,先找出写“泪”的句子,再根据上下文分析流泪的原因。首联写出了与朋友久别重逢的情景,颈联借环境的描写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尾联写出了别离的痛楚之情。

小题2:

题目分析:回答此题,要先根据诗句内容分析所写何景,再分析诗句对点明时间和表达感情的作用。本文要求赏析的是第三联,此联写了早晨群山中的缭绕雾气,写了绵绵一夜的春雨,其作用除了点明时间地点之外,根据下句的“离情方浩荡”一语,其寄寓的感情便不难分析了。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中国古代治理国家的准则和规范历经变化,逐渐形成中国特有的法律传统。到了近代,受西方的冲击和影响,近代法律制度逐渐在中国形成。阅读材料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何怀宏《世袭社会》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守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联何忧也!”——《贞观政要》

材料四:

所谓“旨从内降”,就是犯罪案件,在三法司拟罪之前,已由锦衣卫拟罪请旨,或直接由君王授意如何拟罪。那么三法司的审判就是走形式而已,这样的话生杀予夺在予一人。——朱永嘉《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

材料五:

在清末新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挺上议事日程。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根据材料一概括从三代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春秋时期的老子和孔子对这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