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后面习题。(8分)

葛溪驿 (宋)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小题1: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4分)

小题2: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那些抒情方式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略加分析。(4分)

答案

小题1:8分)(1)①身处病中,②思念故乡,③感慨时事,④漂泊天涯,⑤秋景凄凉(答出四点即可,一点一分)    

小题2:(2)①直接抒情,二、三两联直接抒发夜宿所感。(2分)②借景抒情,首联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情。(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本题结合诗句可知首联写的是秋夜孤寂之景,颔联抒写羁旅行役的困顿和思乡的愁苦,写得很细腻。只有细心人,才能感到“天街夜色凉如水”,倾泻在孤衾冷叠,卧病在床人的身上,确实是来得早。尽管梦境虽嫌迷离,却有片时亲人相聚的欢乐。羁旅逢秋,途中得病,早觉风露,岂无“断肠人在天涯”之痛乎?颈联抒写忧时忧国的情怀。综上种种怎不让人心乱呢。

小题2: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表达技巧中的抒情方式。诗歌中的抒情方式有两种:一、直接抒情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二、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在处理情感时一般不是直接的抒情,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叙事则因事抒情,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记史则咏史抒怀。本题可从诗句中把握抒情方式,首联虽为景语,而景中宛然有诗人自己在,故颔联便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出句写旅夜的悲苦境遇有三重不堪。病中行役,体弱衣单,值此秋风萧瑟、玉露凋伤的凉夜,不仅肉体上有切肤透骨的寒意,而且连心灵也仿佛浸透在凄寒之中。诗人以其超越常人的深情敏感去体察、品尝人间的苦果,自有一种超越常人的深悲极痛。对句以恍惚的梦境写自己难以排遣的乡愁。大凡思家心切,总希望借梦境与家人团聚,但梦醒之后,往往更增怅惘空漠之感。此句虽未明言梦醒后的难堪,但“最觉风露早”五字已透露梦醒的原因,“不知山水长”五字正是梦醒后的感叹,而将无限惆怅之意,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