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6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小题1:“悲怨”一词统领全篇,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小题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颔联进行简要赏析。(3分)
小题1: 首联直接写出由听筝而引起无限悲怨之情。颔联写听筝声想象暮春情景,表现的是伤春(或惜别)的悲怨。颈联写筝声好似对影啜泣,远望长叹,表达的是思人的悲怨。尾联直抒胸臆,再次强调伤离别的悲怨。(要求依次列出所写悲怨的内涵或原因,答对2联1分,三联2分,四联3分。)
小题2: 示例一:这两句运用通感(或比喻)(1分),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1分)渲染出一片伤春(或惜别)之情。(1分)
示例二:这两句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1分),把抽象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形象: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1分)渲染出一片伤春(或惜别)之情。(1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诗眼,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该词句在突出主旨、营造意境、表达感情和在诗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等方面考虑。又因为“悲怨”是一个表现情感的词语,也可认为此题考查的是理解诗歌的情感。分析时应结合全诗,逐联分析。
小题2:
题目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做题时应看清具体要求,它只问颔联的手法。
首先,我们可以从修辞考虑,“似”、“如”两字表明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可以说是将听觉诉诸视觉,是通感的手法,比喻通感综合运用。从表现手法考虑,声音是虚的,而看到的景物是实的,此处运用化虚为实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