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九  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本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诗人此时正客寓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②竹叶:竹叶青酒。 

小题1: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述。(6分)

小题2: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答案

小题1: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

渲染: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亦可答:借景抒情、视听结合、拟人)

小题2: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

小题1:

题目分析:此题考查景物形象和艺术手法。回答景物形象的题目时,应先分析写了哪些景,在概括归纳画面的特点。诗歌的颈联写到了夕阳西下、玄猿啼哭、霜雾下降、大雁归来的景致,画面特点是凄凉、寒冷。此句为写景句,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渲染、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远近结合等,分析此处,可见最突出的特点应是视听结合、借景抒情和渲染。

小题2:

题目分析:分析诗歌情感要结合全诗,逐联分析,才不会遗漏要点。

首联,表现了诗人抱病登高的浓烈生活情趣。

颔联,诗笔顿转,诗人无分饮酒,于是命令菊花从此不必开,表现了诗人困苦生活,身体多病的艰辛。

颈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孤寂,思乡怀人。

尾联,直抒胸臆,遥怜弟妹,表达自身遭逢战乱的忧伤,寄托了自身的飘零寥落之感。

综合起来就是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

【诗歌鉴赏补充资料】

《唐诗鉴赏辞典》: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象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选择题

阅读图1、图2。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小题1: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是政府为了扶持某个行业或限制某种商品的价格而实施的价格政策。限制价格是指规定的某种商品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图1中P为市场均衡价格,P1即为政府制定的限制价格。限制价格针对的商品最有可能指的是某些       , 国家的目的是为了         。  

A.生活必需品保护消费者的利益,有利于实现社会平等安定

B.高档耐用品 抑制高档商品生产,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

C.生活必需品保护生产者积极性,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D.高档耐用品树立勤俭节约消费观,抑制消费者不合理需求小题2:图2是“刘易斯拐点”示意图。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表示工资水平。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劳动力过剩,随着AD1右移至 AD3到了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面对这一趋势,我国政府应该

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就业规模 

②加强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的质量 

③贯彻落实劳动合同制度,逐步提高工人工资 

④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