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默写题

诗文默写填空。(凡错字、多字、少字,该句不得分。8分)

小题1:山舞银蛇,             _____________ ,欲与天公试比高。  

小题2:生于忧患,      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表现将士们思念家乡,但又无功难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小题4: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鸟”的两个连贯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___________________            ,拾此充饥肠。(白居易《观刈麦》)

小题6:巧笑东邻女伴,       _____________________       。(晏殊《破阵子》

小题7:_________________      ,山是眉峰聚。(王观《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小题8:共看明月应垂泪,         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望月有感》)

答案

小题1:  原驰蜡象

小题2:  死于安乐       

小题3: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小题4:  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小题5:  家田输税尽

小题6:  采桑径里逢迎 

小题7:  水是眼波横 

小题8:  一夜乡心五处同  

题目分析:注意易错字:“驰”不为“弛”,“浊”不为“蚀”,“燕”不为“雁”,“勒”不为“勤”,“计”不为“机”,“绝”不为“决”,“径”不为“经”,“采”不为“彩”,“乡”不为“香”。

点评:本题有难度,小题较多,易写错字。背诵古诗是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背诵过程中要反复吟咏,这样通过多读帮助自己理解古诗的含义。背诵古诗时,不仅要关注读音,还在注意写法,熟读熟记。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
单项选择题

(一)阅读下列短文,完成第11题至第15题。闻高鹗被解脱有感近来媒体盛传,《红楼梦》百二十回本的作者署名,将从曹雪芹、高鹗合署改为曹雪芹与“无名氏”同撰,新闻简略,据闻有详细考证,论定原先后四十回出高鹗手为站不住的传说,详情尚不得知。此事虽说不上 ,在《红楼梦》的读者和“红学”研究者看来,则并非小事一桩。可断言也。自“红学”生成以来,对后四十回及其作者的认定与评论,大体可分两派。其肯定后四十回为高续并加否定评论者,自鲁迅、胡适、俞平伯、周汝昌以降,实繁其徒,其否定高续者,到张爱玲而臻极致。其肯定高续并力挺其文学价值者,可以林语堂为代表,舒芜亦亦挺高之健者。双方观点鲜明对峙,如扩大而大之,读者群中因黛玉之死而下泪者,如越剧《红楼梦》、新面世以忠于百二十回原著的电影的部分观者皆是。双方鼎峙,难分高下,而他们都是承认后四十回著者为高鹗,则是一致的。尽管从文学艺术观点上,如水笼之不相容,也是公认的事实。按我国章回小说的作者,每不易认定。原因是习惯看法,小说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更加政治上的避忌,更不愿以真名姓示人。其实小说作者的考定,是一件特别烦难之事。《红楼梦》作者之为曹雪芹,也几乎被否定,有说为其叔者……不一而是。其实真正认真辩论起来,雪芹在书中自述核定增删,“十年辛苦”,说到底,不过是一位认真的“责任编辑”而已,是不是也应在作者署名上,加以斟酌呢?自然,这是一句笑话,不值红学专家一哂的。总而言之,在古典小说的作者问题上,一般说,应取“宜粗不宜细”的态度。不至徒费精力,在这种深邃的死胡同里开拓、前进。虽然,在高鹗说来,他的被解脱,能脱身于众口交责的尴尬境地,确是巴不得的“好事。”(摘自2010年9月9日《新民晚报》,有删改)

本文对考证古典小说作者这一问题的观点是

A.考证作者为文学研究没有关系

B.考证作者浪费时间和精力

C.考证作者有益于对作品艺术价值的评价

D.考证作者应适可而止,否则会钻进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