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沁园春 长沙
毛 *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小题1:对《沁园春 长沙》中的诗句及词语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一落笔,诗人便将自己置身于长天秋水的大背景之中,当然也将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意境中。“独立”“湘江”“橘子洲”三词,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属于写实手法。
B.“看”这一动作,其对象包括“万山”“层林”“漫江”“百舸”——这是近观和远眺,还包括长天的鹰、水底的鱼——这是仰视和俯瞰。“红遍”“尽染”“碧透”,则展示出物象的广度、深度和透明度。
C.“万类霜天竞自由。”这不仅是对上述各物象的总结,也是将物象提升为意象的一个概括。“万类”中,无论是静态物,还是动态物,诗人均赋予它们灵性,一个“竞自由”,便使“万类”鲜活起来。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百侣”们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一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的各路军阀看得如同粪土一般。小题2:下面对《沁园春 长沙》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牌,是词人填词所依据的曲调的名称。词牌的得名,大都有具体来源,如“沁园春”。宋以前的词均为单调;宋以后分上下阕,且又派生出长调、中调、小令。
B.上阕重在绘景,秋景虽然活泼,充满生机,而诗人的心情却是惆怅的,山河越是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呼唤革命的到来。
C.词的下阕重在抒情,由“忆”追忆往事,极写豪迈之情,使下阕中的人物举动与上阕中的物象与意象相呼应,突现了“竞自由”的青年革命家的风貌,将诗的情调推向更美的意境。
D.诗人善于以色彩搭配来活画景物的盎然生机——词中集中写了红、绿、碧三色;且以“万”“层”“透”显示物象的深度,这样调动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所进行的描写,催生出读者全方位的美感享受。小题3:说说上阕“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含义。
小题4:怎样理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我”将目光再一次投向广阔无垠的天地,再一次将心事通连于广漠的玉宇。“我”思虑遥远,感慨万千,禁不住要问:世界的命运,人类社会的浮沉变化,到底由谁来主宰?
小题4:这些词句音调铿锵,节奏短促,感情越来越激越,气势愈来愈磅礴。“我”的性格风貌在这里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与实现。其不受羁勒、雄视古今、风流机智的耀眼光华跃现于前!
小题1:
题目分析:这是一道诗词综合赏析的题目,注意诗词在内容、手法、风格等方面的特征,一般诗词鉴赏的选择题都有明显的错误,答题时要认真对读原文,寻找这些错误,“独立”“湘江”“橘子洲”三词,并未点明时间,“寒秋”点明时间。
小题2:
题目分析:绿与碧为同(近)义词,不能并列作为两种颜色;“透”,并非物象的深度。
小题3:
题目分析:这是一道语句含义的题目,答题时要结合山下文和全诗的主旨来回答,此题主要是抒发作者要主宰天下沉浮,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
小题4:
题目分析:这是一道语句含义的题目,答出含义即可,答案又给出了语句答特点有些多余。只答出表现出作者的“不受羁勒、雄视古今、风流机智”的才学和志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