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游月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程颢(hào)(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

小题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

小题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4分)

答案

小题1: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2分)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的心情或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

小题2: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2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此题可根据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其营造的气氛,如“百尺高台”“水心云影”“林下泉声”,这些词语都是表现宁静幽深的一些意象词,写景是为烘托心情,故答题时,可先答出诗歌意境,然后再分析景物描写所衬托的诗人自在的情和淡泊的情怀。

小题2:

题目分析:此题可反复品读“林下泉声静自来”,根据这句诗的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泉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动景,“静”是作者的感悟,所以这句采用了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然后再根据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表达效果来分析,可从泉声与月夜的关系角度来组织答案。

问答题
综合题

(24分)市场因素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乃至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进行了各种探索,积累了经验,也留下了不少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6分)

材料二:市场是一种古老的制度。……然而,有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两代中国人对于市场完全感到陌生。……最近十几年里,对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响最大最深刻的莫过于市场了。……

——梁治平《市场·国家·公共领域》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四十年的时间,市场从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又是怎样建立起来的?(10分)

材料三:1944—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之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

——[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战后秩序的制度化”方面的表现及动机。(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