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游月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注】程颢(hào)(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
小题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4分)
小题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4分)
小题1: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2分)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的心情或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2分)
小题2: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2分)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2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此题可根据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其营造的气氛,如“百尺高台”“水心云影”“林下泉声”,这些词语都是表现宁静幽深的一些意象词,写景是为烘托心情,故答题时,可先答出诗歌意境,然后再分析景物描写所衬托的诗人自在的情和淡泊的情怀。
小题2:
题目分析:此题可反复品读“林下泉声静自来”,根据这句诗的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泉声”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动景,“静”是作者的感悟,所以这句采用了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然后再根据这种以动写静的手法表达效果来分析,可从泉声与月夜的关系角度来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