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小题1:诗歌一、二句写景,请具体描绘这幅图景,并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情感。(3分)

小题2:有人评价这首《送友人》“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请任选诗的第三句或第四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有哪些“曲折”变化。(3分)

答案

小题1:第一问:诗人秋夜登山临水,望见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月亮射出清冷的寒光,更令人凛然生寒。

第二问:表达了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或离愁)。

小题2:第三句:人隔千里,自今夕始,本应是无限伤感和遗憾,但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第四句:“关塞”,大约友人是去赴边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醒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

小题1:

题目分析: 此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蒹葭”“夜”“霜”“月寒山色”,通过联想和想象来描绘这两句的意境。由“霜”“寒”所渲染的清冷气氛,可体会出作者送友人时的离愁别绪。组织答案时,先分析诗歌意境,再体会情感。

小题2:

题目分析:此题先分析第三句的大意内容,“谁言”一词,表现出诗人自我安慰的的语调,所以,可以从前两句渲染的伤感和遗憾气氛与第三句慰勉的语调在内容情感上的差别分析其曲折;后两句诗可根据关键词“离梦杳如” “关塞长”所体现的相见之难,来表达诗人与友人的怀恋之情,与第三句的自我安慰的语调又形成反差曲折。答题思路就是从句子之间在内容上的反差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即可。

实验题
单项选择题

三、阅读以下文字,回答下面5个小题。

  电阻现象源于原子间的摩擦,导致用来驱动电动机或照明的电流部分转化成无用的热量;使用电线输电时,电阻发热会导致大量电能的白白浪费。超导体是惟一可克服电阻的材料,用其传输电流时没有任何电阻和能量浪费。

  以前,科学界只了解低温超导体,它只能在接近绝对零度(-273℃)时产生超导现象, 因此必须使用昂贵的、难以制取的液氦进行冷却。直到1986年1月,瑞士一家实验室发现了超导临界温度为 -243℃的钡镧铜合金,全世界才掀起了高温超导研究热。其后,科学家又发明了一种新型超导陶瓷 (过去都是合金),其超导临界温度高达-180℃,可用廉价的液氮进行冷却。

  但当时,尚无人知道如何加工这种易碎的脆性陶瓷。不久前,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立实验室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已将高温超导体制成柔性薄膜,它没有任何电阻,导电量高达家用铜导线的1200倍。日本的实验室在高温超导研究领域也毫不落后。这意味着超导研究距应用已近在咫尺。超导技术将能用来制造超高效电线、微型大功率电动机、电磁能驱动的高速磁悬浮列车和能使医生透视人体内部情况的手持型扫描仪等。

根据上文所述,下列陈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温超导研究很难进入实际应用中

B.高温超导体导电量高达家用铜导线的1200倍

C.美国科学家已将高温超导体制成柔性薄膜

D.超导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