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后面题目。(6分)

南柯子·忆旧   

【宋】仲 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小题1:试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在这首词的上阙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把旅途中的见闻感受情景并茂地表现出来?(3分)

                                                                                          

                                                                                          

小题2:这首诗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

小题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3分。答出两点即可。每点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案超出以上三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3分。每点 1分。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1: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对艺术手法的理解。题干要求“把旅途中的见闻感受情景并茂地表现”,因此答题时就可想到动静结合,远近、色彩、上下等写景角度,然后根据诗句内容对号入座。

小题2: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数声啼鸟怨年华”,由“怨年华”可体会到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体会“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抓住“凄凉天涯”可体会到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体会“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可体会到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科学与诗

陈之藩

  科学界的研究科学与诗人踏雪寻梅的觅句差不太多。我举个例,说明科学家如何觅句。

  有一通用电器公司的研究部门,是一所大楼,而楼梯每一个拐弯处,都备有一张空桌及一堆纸笔。据说好多新的观念是科学家上下楼时想起来的,可是稍纵即逝。如果在走下楼时有这个观念,到家后可能忘光了;如果走上楼,这个观念,到办公室可能模糊了,所以半路中必得写下来。

  劳伦斯发明原子撞击机时,倒确是在早餐以后,到加州大学的路上想出的。所以通用电器公司的办法并非没有理由。

  另一个例子是麻省理工的温纳。研究应用数学的及分析数学的人,不可能离开温纳。有一个关于他的很著名的笑话。温纳常常在校园一见到学生拉住即问:

  “我吃过饭了没有?”

  学生答:“先生,我没有注意您吃过饭了没有。”

  温纳问:“那么请你告诉我,我刚才是走向南呢,还是走向北呢?如果向南,即是刚从饭厅来,是吃过了!”

  学生答:“你如不问,我还或许知道,这一问我也糊涂了。”

  大概温纳不是饿了一顿,就是连吃了两顿。他并未生活在这个世界里,不是在与古人交谈,就是在梦中觅句。

  大家全知道我们中国的大科学家杨振宁。杨振宁在麻省百年纪念会上讲的话,大家可能不知道。他说:

  “究竟什么叫做理解,什么叫做认识,人类还在犯着糊涂。”

  这话是哲学家的话或诗人的话,却不像一个科学家所说的话。至少不像中国所谓科学家所说的话。牛郎织女座只是两块大石头,是有了诗人,才显得晶亮;北斗座是七块大石头,是有了艺术家,才使这七点连起线来!法国不世出的大数学家庞卡立说得好,“房子是用石头做成的,但只是一堆石头不成房子;科学是事实堆起的,但只是一堆事实不是科学。”科学原来像诗句一样,字早已有之,而观念是诗人的匠心所促成的。

  这里面,没有利,没有名;没有开万世之太平,没有继往圣之绝学;而只是一种好奇与欣赏,对真的好奇,对美的欣赏。

  爱因斯坦讲完了相对论以后,说:“这个内容,凡是大学程度略好的人全能理解,但是,在探讨的过程中,绝望之后的觉悟,茫然之后的苏醒,以及黑暗中的往复摸索与新的洞天的终于出现,不是过来人,是不知个中甘苦的!”

  现在的科学家,据爱因斯坦的解释,研究科学的动机是为了逃避这个纷扰的世界。这个世界已成了毕加索的画,天翻地覆,一塌糊涂。科学家与诗人们却走向另一个世界去。那里的山青,那里的水绿,那里的草长,那里的莺飞,流连忘返是理有固然的。

  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又哪里逃得了。于是诗人之弱者在唱“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的肉麻之句。诗人之强者在唱“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原应斩万竿”的激昂之调。

  科学家们则要去制造飞机、大炮、火箭、原子弹等玩意儿了。

  人类是在一个喧天锣鼓的悲剧中挣扎,即使是诗及科学里也找不到片刻的安静

1.第一段中两个“觅句”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文中引用的庞卡立和爱因斯坦的话中任选一处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看,科学研究和诗人“觅句”有哪些共通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粗的“这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分别指什么?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简答题